第1章 陳家宅院(1 / 2)

湖南省湘鄉縣龍洞鄉有個名叫羊吉安的小村(舊稱二都柳樹鋪),坐落在一個青山綠水的丘陵地帶,東西兩麵對峙排列著綿亙起伏的山巒,中間沉落著一塊綠色的穀地,有條小溪自北向南把這片穀地切為兩半。溪上有個小水壩,攔截水流而形成一個小湖,湖東端的小山腳下,有一幢白牆青瓦房,房屋四周,綠樹翠竹,濃蔭覆蓋……這就是陳家宅院。

陳知非陳賡長子,為王根英所生。]的《陳賡祖居圖記》開頭就說:“家父陳賡生於1903年,歿於1961年。湖南省湘鄉縣龍洞鄉羊吉安村人。村中陳家宅院為曾祖父陳翼瓊所有,家父陳賡即在此出生。”

所以叫“陳家宅院”,因為這房子在當地比較大。根據陳知非的描述:它有兩進六間,“以堂屋和倒廳為中軸線。堂屋內,正中懸掛曾國荃手書‘大樹常榮’匾額。匾下有供奉祖宗牌位之神龕。據六叔陳問心言,堂屋內高懸曾祖父所用‘陳’字大旗及八十斤大刀一把。倒廳內正中懸掛曾國藩手書‘功德無量’匾額,其下掛有‘變’字中堂一軸。據六叔言,為何書一‘變’字,人皆不解”。2000年6月陳知非曾說:“有人傳說那個‘變’字是當時的皇帝禦筆。”顯然,如果是禦筆,肯定不可能掛在曾國藩的匾額下麵。

陳知非寫道:“倒廳之左為祖父母臥室,右為(親戚)譚甲鬆臥室。譚政年輕時曾在此住過。堂屋右曾是祖父為家父陳賡準備之結婚用房。”

這個宅院是陳賡祖父陳翼瓊修建的。很多書和報道陳賡大將生平事跡的文章中,談到他童年時,都不能不提到他的這位不同凡響的祖父,但都毫無例外地把他的名字寫成陳益懷。

不久前查到《陳氏族譜》,才得知這位祖父的名字是陳翼瓊,字侖西,號培芝,官名益懷。生於1846年,歿於1916年,享年71歲。

很明顯,陳翼瓊這許多文雅名字,在他青少年時代是沒有的,或者沒有這麼複雜。陳賡1944年5月在延安寫的《我的自傳》中,一開頭就提到:“祖父出身貧寒,甚至衣不能掩羞。”衣服既然不能穿整齊,吃飯當然困難不少。所以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去給別人家當長工,幹苦活,混碗飯吃。他從小喜愛武術,勞動之餘,總要舞槍弄棒,因此力氣過人,幹活是一個好手,受到主家稱讚,但是飯量太大,又使主家頭疼,希望他全心全意地幹活,而不要練武了。有一天,他幹完活,拿起棍棒又照例在房前屋後的空地上“刷刷刷”地練了起來,主人就嘲笑說:“成天練個啥?黃鼠狼變貓,變也變不高。”意思是叫他認命吧。

陳家宅院大廳中掛的那個“變”字的中堂,首先就應在了陳翼瓊身上。他練就的一身武藝和過人的體力,就說明這不是給地主當長工用的。因此聽到這種傷人的嘲諷話時,終於忍耐不住了,一怒之下,撂“挑子”不幹了,走上了投軍當兵的路。

陳知非在《陳賡祖居圖記》中也說:“曾祖父不堪其辱,憤而出走,投奔湘軍,發誓要幹一番大事業。從軍後,驍勇善戰,曆粵、閩、燕、遼,積功至官拜花翎副將(相當於師長),禦封‘武顯將軍’。光緒乙未年(1895年)防倭後遂解甲歸田”。在風景秀麗的老家置了田產,修了房屋,“此後,日與漁農為伍。熱心公益慈善諸事”。顯然,他的那些文雅名字的完成,是從軍以後得到擢升時的事了。

《我的自傳》中也提了一句:祖父“幼從戎為官致富,善戰聞於當時”。至於陳翼瓊是怎麼解甲歸田的,陳賡沒有說,資料也缺乏。有人說他是效忠大清朝廷的,但在轉戰各地時,看到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情況,使他產生了隱退之心;有人估計,他是感到朝廷腐敗,對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等事的不滿和軍中傾軋,自己雖然勇武過人,卻無力挽狂瀾於既倒;也有人認為,他是覺得長期征戰殺戮,並非他窮苦出身人的初衷。所以也有了這樣的傳說:他在和太平軍的征戰中,就曾高抬貴手、放過一些太平軍的官兵……也許上述的因素都在起作用,他才在甲午戰爭後,放棄了軍職,回到老家,過起了隱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