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村頭(1 / 1)

就在這血雨腥風的緊張時刻,性格開朗的青年陳賡,卻墜入了情網之中。

參加中共五大的上海代表王根英,是上海怡和紗廠的紡織女工,生得嬌小精幹,眉清目秀,說話靦腆,舉止文雅,但在革命鬥爭中卻是一員衝鋒陷陣的闖將。她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紗廠團支部書記和廠工會負責人。多次領導聲勢浩大的罷工運動,與資本家進行麵對麵的鬥爭,還率領群眾參加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間的上海三次武裝起義。勝利後,她擔任了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的人民委員。蔣介石率部進入上海後,她遭到追捕,轉入地下,然後來武漢參加中共五大。

陳賡在上海參加第三次起義的準備工作中就見過她。王根英在夜校聽過陳賡講課。雖然相識時間不長,但24歲的陳賡對21歲的王根英竟然產生了強烈的愛慕之情。心中像烈火在燃燒的陳賡,對於愛的追求,完全像對待事業一樣的真誠,一旦認準了目標,就毫不猶豫地勇往直前。他將自己傾慕的心跡,通過寫信向王根英作了坦誠表露。但是托人把信送給王根英之後,第二天卻出現了奇跡,這封信被完好無損地貼在了牆壁上,弄得蘋果似麵頰的陳賡臉色更紅了。要是別人碰了這麼大的釘子,肯定就打退堂鼓了,但陳賡可不是那種意誌薄弱的人。他連夜又寫了第二封熱情的信送去,卻又被貼上了牆;陳賡又鼓起勇氣寫了第三封信,也得到了同樣的命運。原來把這件事看成笑話的大家,此時也都思索了起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呀?

陳賡生前從來沒有談到過這件往事;曾經親眼目睹過此事的老革命,也沒有講出其中的奧秘,隻是回憶說,陳賡那時和大家講笑話,誰在王根英麵前說一句:“陳賡是好人,不是壞人,我就給他磕個頭”。於是大家都到王根英麵前說陳賡是好人。雖然他並沒有給大家磕頭。

王根英為什麼會把信貼出來?有人推測:可能並非王根英原意,是替陳賡送信的人故意出他的“洋相”,信沒交給王根英,就先給貼了出去;也有人認為:那時王根英年紀輕,滿腦子都是革命,毫無談戀愛的思想準備,雖然對陳賡絲毫沒有壞印象,卻總覺得在革命處在如此緊急關頭,談個人私情的事,不合時宜。在別人慫恿下,為了清醒陳賡的頭腦,才采取了這樣的行動。

這事曾驚動周恩來夫婦,他們找王根英談話,介紹了陳賡的情況,又了解到王根英的真實心意,並指出在革命困難時期,革命者的結合不僅是可以的、應該的,還可能更利於戰勝困難等等,使王根英的銀盤似的圓臉上浮出羞赧的笑容。

他們不久在武漢結了婚。接著王根英又作為上海的工人代表,出席了6月份在漢口召開的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後來又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代表,在漢口出席了太平洋勞動會議。

此時,反革命政變也擴大到武漢來了。7月15日汪精衛摘下了國民黨假左派的麵具,召開了分共會議,仿效蔣介石的辦法,在武漢進行大屠殺,並提出對共產黨員“寧可錯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等口號……嚴重的白色恐怖之雲立即籠罩了武漢三鎮,長江水為之哀鳴。

共產黨決心進行反擊。於是剛結了婚的夫妻又得分開,王根英回上海做地下工作,陳賡隨周恩來去南昌參加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