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旖旎(1 / 3)

老外“心太黑”,獅子大開口——開價1萬美元!這個價碼讓囊中羞澀的馬雲無法接受。

雙方僵持不下,就在周旋期間,馬雲想到了一條“曲線救國”的路線。

在美國餐廳有了那個“芝麻開門”的靈感之後,到了1998年的11月25日,馬雲立馬注冊了“alibaba‐online.com”,再過不到一個月,到了12月17日,他又注冊了“alibabaonline.com”,alibabaonline網站正式開通,其中文版網站名便是“阿裏巴巴”。

就這樣,在與老外周旋期間,他先後使用“alibaba‐online.com”和“alibabaonline.com”兩個“替補”上場,計劃作為網站的臨時域名。

當然,馬雲與加拿大人的談判還在進行,進展得也不算順利。加拿大人獅子大開口,而馬雲偏偏又囊中羞澀,雙方就這樣一直僵持不下,誰也不願讓步,馬雲心想這事十有八九沒戲了。

就在這種微妙的格局下,忽然有一個高人站出來,立馬“點化”了馬雲,這個人,就是著名網絡專家、雅虎搜索引擎技術的專利發明人——大名鼎鼎的吳炯。

實際上,由於楊致遠和雅虎的關係,馬雲早在1997年就認識了吳炯,盡管楊致遠挖馬雲沒能成功,但雙方的聯係並未中斷,而馬雲、楊致遠、吳炯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早年,馬雲有機會去美國時也常常和他們一起探討互聯網的發展等問題。到後來阿裏巴巴成立以後,吳炯也充當了顧問的角色,經常為馬雲在一些重大的決策上出謀劃策。

由於此次買域名“事關重大”(主要是對當時的馬雲來說投資太大),馬雲就專門征詢了吳炯的意見,而吳炯當時還在雅虎擔任高管職務。

馬雲打電話問吳炯:“1萬美元買1個域名,你覺得貴嗎?”吳炯答:“1萬美元?Jack,我認為這簡直太便宜了,你不是要辦一個國際化公司嗎?趕快買吧,不然人家可能再抬價!”

1萬美元還算便宜?馬雲聽後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當時馬雲和團隊成員所有的錢加在一起才湊了50萬元人民幣的創業資本。在那種處境下,拿出1萬美元對他來說也是捉襟見肘的,況且他並無十足把握,這1萬美元打出去可能對方也會不認賬。

但是,他太想做一個國際化公司了,“芝麻開門”的夢想早已在他心底深處紮根了。尤其是聽了吳炯這位網絡專家的話以後,一籌莫展的他“痛下決心”,將1萬美元打入了對方賬戶。

1周以後,原本已是“名花有主”的“alibaba.com”被馬雲收入囊中,他終於買斷了這個朝思暮想的域名!

5.一個來自亞洲的另類聲音

1999年2月初的一天,花園城市新加坡。

“亞洲電子商務大會”在這個美麗的城市舉行。讓人不可理解的是,盡管是“亞洲電子商務大會”,80%的與會者竟然都是歐洲人、美國人,黃皮膚的亞洲人寥寥無幾。這還是“亞洲電子商務大會”嗎?很容易讓人想到20世紀巴黎和會召開時的那種少數歐美巨頭們左右著亞洲國家命運的場景。

與會者幾乎都是歐美人,會議的主角也是他們,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根本不是什麼“亞洲電子商務大會”,隻不過是新加坡做東,組織了一場世界電子商務的“論劍”而已。

不出所料,代表大會發言的西方人一廂情願地描述著電子商務的未來:高談eBay(易貝),縱論亞馬遜,追捧雅虎(那時正是雅虎最紅的時候),推崇AOL(美國在線)……

在一片鶯歌燕舞中,沒有幾個人注意到他們中間還有一個來自亞洲的中國小個子,直到這個其貌不揚的家夥用一口純正、流利的英語叫囂:“美國是美國,亞洲是亞洲,我們不能照搬eBay、AOL、亞馬遜和雅虎的模式,亞洲80%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亞洲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式!”

老外們瞪著大眼睛看著這個長得有些古怪、似乎是外星人的亞洲年輕人,不過他們大部分人顯然沒有太在意馬雲的這番話,也許,在自大的西方人看來,這隻是一個帶著民族主義情緒的狂妄年輕人的一種表達愛國之情的宣泄方式而已。

有人問:“你覺得亞洲的電子商務應該是什麼樣的模式?”

馬雲答:“這是我將來回國要做的事情。現在我也不知道。”

他的話音剛落,引起滿堂的大笑。

話說馬雲怎麼能來參加這次會議呢?原來此時的馬雲已經是個“無業遊民”了,之所以能作為中國唯一的代表而被會議組織者邀請,一方麵是因為他在外經貿部做EDI的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國富通等項目而帶來的名氣,另一方麵則是他自己的造化——英語“好得一塌糊塗”。

在這次大會上,馬雲發出的是唯一不同的聲音。那麼,亞洲的電子商務模式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6.阿裏巴巴問世

其實,馬雲頭腦中已經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

當時的中國就是這樣一種喧囂和躁動:門戶大行其道,電子商務(網上書店、網上拍賣、網上生存等)如日中天。但此時的馬雲有一份獨有的清醒,在他看來,電子商務對於中國是三年以後的事,因為銀行沒準備好,配送沒準備好。馬雲感到,美國的三種模式都不適合中國,他要推出的是一種新的模式——B2B(企業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