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培新董培新
作者簡介
著名畫家,1942年出生於中國廣西梧州,在廣州長大。15歲移居香港,同年隨嶺南畫派高奇峰弟子蔡大可當學徒,16歲開始以畫插圖為職業,19歲任香港仙鶴港聯電影公司美術主任,是香港早期的電影美術指導。1960年至1967年間,為電影公司拍攝的數十部電影設計造型,演員包括陳寶珠、雪妮、曾江、薛家燕等。
七十年代起,董培新開始創作漫畫,曾合作的作家有倪匡、亦舒、古龍、臥龍生、諸葛青雲、嚴沁、岑凱倫等。漫畫作品有《波士周時威》、《鞋底秋》、《豪放女》、《老千王》、《安定榮》、《朱義誠》等。高峰期擁有讀者達百萬人,是香港當時知名漫畫家和插畫家。
1958年至1999年間作畫無數,曾令他自嘲:“一生人畫三世的畫。”作品發表於香港超過半數的報章、雜誌。1989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1991年拜嶺南派楊善深為師,研習中國畫,用水墨畫淋漓盡致的畫功潑寫胸中俠氣豪情,而工筆部分則呈現出雅致的格調。2002及2003年,董培新分別在溫哥華UBC大學、香港大會堂舉辦個人畫展。2005年3月,在金庸的首肯和鼓勵下,他開始了金庸小說的國畫創作,並先後在廣州、澳門、香港、溫哥華舉辦《董培新繪金庸》畫展,2008年再於台北孫中山紀念館展出。同年,他為金庸小說所作的國畫被用作內地新版《金庸作品集》的封麵。
董培新主要是以中國水墨畫來描繪金庸小說中的故事和人物,但同時也融合素描、寫生、透視法等西方繪畫手法,作品既能展現寫意的氣勢與神韻,亦見工筆細繪、民俗意趣等多樣風格,因此他自稱其作品是“中西合璧之作”。金庸曾讚言:董先生畫出了他心裏醞釀了很久很久的場麵;著名作家倪匡也說:我認識的奇人不少,董仔是奇人的奇人。他是天賦繪畫奇人,超過40年不間斷作畫,敢說世上再無第二人。他的畫流露自然之美,當然是藝壇的奇葩。
畫筆下的金庸
鄺:董老師應該是香港最多產的插畫家與封麵設計師,有否計算過曾替多少書做封麵設計?
董:哈哈,無法計算。
鄺:你怎樣能夠畫出那些武俠小說的畫麵?你是否真的會打功夫?
董:對,我會打功夫的。在我年紀很小的時候,我就喜歡看那些武俠連環畫,通常除了看連環畫,我還會與一些小朋友比試一番,我們是會認真地去打的。
鄺:熟悉金庸小說的讀者都知道,金庸小說的插圖一向由王司馬和雲君這兩位畫家畫。雲君的插圖比較寫意,而王司馬的手法就比較寫實。與他們兩位畫家比較,董老師你覺得你的畫風與他們有何不同?
董:我和他們兩個人都不同。雲君主要以線條為主,所以比較抽象一點。王司馬的整個布局、線條和結構都很優美。不過不同的地方是,由於王司馬是斯文人,是個完全不會動火的人,所以他畫的大俠就變成很斯文的大俠。而我呢,就比較粗魯。
鄺:小說本身是一種幻想,裏麵的人物與場麵都是虛構出來的。那麼,畫家所想出來的與原作者所想的,又或是讀者所感受到的,往往未必一樣。作為一個畫家,你會怎樣處理這些場麵呢?
董:我盡量會先看畢整套書,領略書中的描述。根據作者的描述,我自己會去作想象。當然,有些地方需要簡化,有些則要強調。
鄺:古代跟現代的作品你也曾畫過,比較喜歡畫哪類型?
董:其實,我喜歡畫一些寫得好的小說。
鄺:寫得好就行,就是說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可以?
董:對,隻要是寫得好的小說就可以了。當小說已經感動了你,你幫它去配圖的時候,你會很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