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國崛起在於思想開放(1)(1 / 1)

龍應台

作者簡介

1952年龍應台出生於高雄縣大寮鄉,童年生活在台灣中南部農村裏,少女時代在高雄茄萣的海邊漁村度過,通曉閩南語。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係,23歲前在台灣生活,23歲後她前往美國留學9年、旅居歐洲13年、重回台北擔任3年的文化局局長。

1983年龍應台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畢業後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台灣“中央大學”英文係、淡江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等。1988年她旅居德國,並於海德堡大學漢學係開辦台灣文學課程,在旅德期間與德國籍前夫育有兩子。

1999年龍應台回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推動台灣文化事業。她修複錢穆、林語堂等文人在台北的故居;整修並重新開放紅樓劇場,成為西門町地標;將閑置了的台北市政當局養工處辦公室打造成台北國際藝術村;將雜草叢生逾廿年的美國駐台人員官邸變成“台北光點”,容納藝術電影院、書店以及咖啡店。

2003年秋,龍應台來港出任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2004年出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客座教授。2005年,返回台灣出任台灣清華大學教授,並創立“清華思想沙龍與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同年,龍應台寫過一篇題為《期待人文港大》的文章(收錄在《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一書中),引起港大關注。後來“人文港大”更進入了港大的議程,成立“港大人文基金”。2008年,香港大學借“孔慶熒及梁巧玲慈善基金”的捐贈,成立“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計劃,破格為龍應台開設“龍應台寫作室”,讓她在學術體製下專心從事創作。其作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便是在這裏完成的。

龍應台成名於1984年,她第一篇投稿《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於台灣《中國時報》刊登,呼籲人們看到損害公益、破壞環境的事情應當生氣,不要再逆來順受,引起讀者的關注與響應。隨後,龍應台專欄《野火集》成為《中國時報》的固定專欄,文章其後結集出版。《野火集》出版後引起內地與港台文化界的回響,“野火”更成為台灣1980年代其中一個代名詞。

龍應台的作品有針砭時弊的評論結集如《野火集》、《百年思索》、《麵對大海的時候》、《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等,以台灣□□發展及社會現象作為討論基調,以諷刺辛辣的文筆寫出她對台灣政治、社會的觀察。此外,亦有表現其纖細情感的作品如《孩子你慢慢來》、《目送》、《親愛的安德烈》等,以感性筆觸梳理出她同時身為女兒及母親這雙重身份的情感牽絆。

大國崛起在於思想開放

鄺:你是法蘭克福書展的常客嗎?

龍:我在法蘭克福住過11年,所以當大陸或台灣的出版社開始參展的時候,我經常以一個地主的身份招待這兩邊的朋友,所以我從前每年都來這個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