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荒墟之村(1 / 2)

山穀中錯落有致地散布著數十幢正方形的土屋。

在土屋群落的外圍,用無數削尖的木樁構築起一道環形防禦陣勢。銳木陣勢的外圍還挖有一道環形的壕溝。

這是一個年代非常古老的戰鬥村落。

觀察了很長一段時間,村子裏沒有任何動靜,看樣子這裏已經是一處被人棄置的荒墟。

人已去,村已空,此地沒有留下半個活口。

這些建築物上根本就沒有使用磚塊,也看不到任何金屬材質的聯結件。簡單的說,就是土屋的門扇上麵沒有使用金屬材質的鉸鏈機關,外圍布設的那些尖木樁上也看不見鐵釘鉚接過的痕跡。不但沒有鐵釘,甚至連銅丁也沒有。

所以這個村落隻能是原始蒙昧時代留下來的遺物,其文明程度還不如上古殷商時代。殷商時代最負盛名的代表之作就是青銅器,巨大無比的司馬戊大方鼎號稱國之重器,那是每個小學生都聽說過的。此地沒有發現任何青銅器,可知這個部落的文明程度比之於殷商更加原始得多。

可以肯定這是一相當個蒙昧的原始村落,不過,這裏卻並不算是洪荒時代的遺跡,因為這個村落中央的大屋門口,赫然矗立著一麵旗幡,旗幡上繪製著樸拙剛勁的古老圖章和紋飾。

那些圖章和紋飾之中描繪的對象,貌似貔貅之類的上古神獸。神獸的頭頂高懸日月星辰圖讖,日月劃分出陰陽分野,神獸的身體半陰半陽,半黑半白,身周分別繚繞著祥雲和煞氣。

不得不說,這些蒙昧時代的原始部落土人在某種意義上並不蒙昧,雖然他們落後到就連最簡單的青銅技術都沒能掌握,可是,這些古人在紡織、縫紉和構圖方麵的技巧,已經是登峰造極。像這樣栩栩如生的神秘圖紋,給觀望者帶來一種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心靈震撼之感,直叫人心慌意亂。這種心慌意亂的感覺,是二十一世紀電影院裏觀賞美製科幻大片時也未嚐體驗過的。

需要相當成熟的紡織技術,才能夠製造出如此瑰麗的布質旗幡。

旗幡上裝點的各種圖讖看上去不是文字,卻已經近乎於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金石銘文,其複雜程度看上去比古代人類最早使用的象形文字更加複雜一些。

張小賢藏身在一片灌木叢背後,仔細觀察這個看上去已遭荒廢的原始村落。

他猜測這裏大概也許可能是西元前四五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末期的一個原始蒙昧村落。

因為連青銅都沒有,所以必須是石器時代。

這裏的人紡織技藝相當驚人,那就不是舊石器時代。

他們的旗幡做工精美,旗麵上繪製的圖讖和紋飾看上去神秘莊嚴,讓人感覺思想很深刻很有內涵,所以他們應該是很擁有相當高的智慧度和文明程度,也許他們已經發展到了新石器時代的最晚期,隻差最後一步就可以跨入青銅時代。這就意味著,張小賢此刻身處的這個時空位麵,大約應該是奴隸製崛起的夏啟時代,距離商周時代已經很近很近。張小賢依稀記得是教科書上說過一個被稱為商湯的人,聚眾造反,順利推倒了大禹之子夏啟締造的大夏王朝,開創了殷商時代。

張小賢不是專家學者,他重生來到這個位麵之前,僅僅隻是一個進城務工的青年農民工。

此刻,他正躲在村外不遠處的灌木叢背後偷偷觀望著,對自己剛剛做出的“科學鑒定”感到很不自信。

總覺得這個廢棄村落很有問題,在很多細節上都感覺有些不對,偏偏又說不出來究竟是哪裏不對哪裏有問題。

怎麼辦呢?真的要單槍匹馬闖進去嗎?

答案是肯定的,既然來了,當然要進去看看。

賢哥的肚子早已餓了,村裏雖然沒人,說不定有食物呢。村民們因為某種原因撤離的時候,理所應當帶走所有能夠帶走的糧食和牲畜,可是,說不定會有幾塊風幹醃製的老臘肉掛在房簷上忘記收走呢。說不定石器時代村民們留下的陶罐裏還剩得有一些大米和小麥呢。

就算是遇到最壞的那種可能性,就算那些村民們節儉到一點兒糧食都不肯浪費,連最後一粒穀子都統統打包帶走,賢哥覺得在村子裏還是很有希望找到一些有用的東西,譬如各種勞作工具或者狩獵裝備。

就算找不到吃的,至少可以利用村民臨走時無法帶走的某些冗重物件,稍加改造,看看能不能拚湊出一套能用來捕獵的原始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