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子女的教育方式時,我常常拿出下麵這張表詢問這些父母屬於哪種類型。
有愛 沒有愛
訓斥 權威型家長 紀律型家長
不訓斥 寬容型家長 放任型家長
哪類父母最出色,答案一目了然,但太多的父母和孩子因為不明白個中道理而痛苦。得不到父母正確教育的孩子們長到十幾歲時,與父母的真誠溝通會變得很難。靠過度關心和不恰當的訓斥教育孩子的父母,隻能艱難地嚐試與充滿逆反心理或者畏縮不前的孩子進行溝通。
我總是問那些前來谘詢的父母一個問題:“您一天花多長時間和孩子對話?”雙職工父母一般會說:“這個嘛,好像一周能聊一次。”一些不是雙職工的父母也會說:“我們以前常在吃飯時聊聊當天的情況,但現在次數少多了。”還有人說:“我們兩口子太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坐下來認真對話。”
我心裏說“忙得沒時間和孩子聊天是找借口”。我也有工作,很多時候完成一天緊張的日程安排往家趕時,腳步沉重得挪不動。但我堅持抽出時間與孩子們交流,再忙也要在晚上10 點左右圍坐在一起喝杯茶,聊聊天。如果條件實在不允許,就在第二天早飯時補上。詢問孩子們之前,我會先講講自己的情況:“昨天……媽媽見到個……樣的人,心情實在很……但悟出……”這樣一來,他們就會跟著自然地講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這麼做非常重要。“畢竟,重要的是人心。”我們必須把這個顯而易見的道理講出來才行。因為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忙但能擠出時間自然地引導自己,將對形成正確的自我產生極大影響。也就是說,這比大人們把時間大量花在金錢或者其他事物上能得到的更有價值。
我的常用方法之一叫做“便利貼關愛”——每天一張,或者至少一周寫一張,放在飯盒裏、書桌上或者電腦前,把內心的真實想法告訴孩子。想表達歉意、負罪感或者遲到的關愛時遞上它,比其他任何超級大
禮更能真誠、持續不斷地傳達出父母關愛孩子的小小心意,沒有什麼比這更有效。
我無數次地見到過孩子被短短一句話溫暖心靈,打開心門從“洞穴”中走出來,說明父母想要表達真心的努力全部傳達給了孩子。無論用多麼華麗的辭藻有邏輯性地加以論述,觸動不了心靈又有何用?就像看到父母下跪祈禱後孩子能回心轉意一樣,重要的是把真實的心意傳遞到孩子心裏。如果您要問,這對於孩子行不行得通,我就是最好的見證人。
一次,我把一張寫著“為了我家帥小夥兒,媽媽把衣服熨得一級棒”的便利貼放進了孩子熨燙整齊的校服口袋裏。兒子看到後,臉上露出年幼時純真的笑容,擁抱了我。或許,天天對孩子說“爸爸媽媽愛你”,遠不如這種輕鬆自然的表達方式更能讓孩子察覺到愛意,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