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學習為什麼那麼難(1 / 1)

一個看過《學習最容易》這本書的孩子找我谘詢時說過,要是身邊有朋友這麼說,自己可能會殺了他。當然,這個孩子因為期中考試不理想被家長和老師訓斥過後有些激動,是半開玩笑的口吻,但也有認真的成分。他還坦言:“我知道自己是學生,作為學生就該努力學習.可聽到‘學習’兩個字就讓人覺得心裏像有塊石頭似的堵得慌。”

回頭想想,我自己這麼大的時候也把學習當義務。長大後我才懂得,上課認真聽講,再努力做好預習和複習,就能考出不錯的成績。可那時卻總也想不通為什麼學習那麼難。

有段時間,我常對兒子和女兒說:“既不用為生計奔波,又沒人讓你們煩惱,生活無憂無慮,搞好學習就行,多簡單啊?世上最簡單的就是學習,能專心學習的時候最幸福。”世上還有比學習更有趣的事嗎?

小時候覺得索然無味的學習長大後突然變有趣了?不,應該不是。仔細想了想,我覺得應該是人長大後從學習中體會到的意義本身發生了改變。現在,學習對我來說意味著“獲取知識,學到不會的東西”。沒人強迫我學習,沒人因為不學習或者學不好責備我,或者批評我“無知”。而且,生活與工作環境本身都達到了我的標準,不存在用學習標準和我作比較的對象。

所以,空閑下來時我就會想讀書學習。既能吃透一些不懂的知識,又能深入鑽研自己感到好奇的學術問題。在這期間我突然意識到,要是學生時代的學習也是這樣一種意義,會不會學得更愉快些?或者,至少學習不等同於必須熬夜苦戰的作業題。

對於必須參加修學能力考試的孩子們來說,為答對考題而必學的考試範圍本身荒誕不經。但修學能力考試的意義本身不是檢驗學生們通過學習獲得了多少知識,而是考察學到的東西理解了多少,能在多大程度上靈活運用。在這方麵,隻看了兩個小時書卻能思考世界史潮流,帶著好奇心去理解的孩子,比坐在書桌前一連背誦十個小時世界史的孩子更占優勢。

然而,就算知道這一事實,內心的焦躁不安也讓人無可奈何。大家爭先恐後地想往腦子裏多裝哪怕一個知識點,實際花費掉多少時間成了競爭的一部分。孩子們早晨一睜開眼就要去學校,一動不動地聽課聽到傍晚。這還不夠,又得去補習學校或者找家教充電直到淩晨。對於十幾歲的他們來說,學習隻是種必須履行的義務,因此才會厭惡學習。

此外,他們的一切幾乎都要用考試結果評價,學習成績是決定自己人生的最不公平卻無法違背的標準。“學習不好就一無是處。”經曆的一切讓他們隻能這麼想。再怎麼解釋說不是,他們也不會相信了。我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影,當時很受歡迎,名叫《人生不是按成績排名》。是啊,人生不能按成績排名次。兒子把班裏考第一的朋友帶回家介紹給我時,我心裏很是寬慰。意識到自己的表現後,我就在想孩子們不相信大人的話是理所應當的。大人產生“不管學習好壞,孩子都是寶貴的存在”想法的時候,就是孩子們體會到學習樂趣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