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生命教育從熱愛動物開始_《導盲犬小Q》(2)(1 / 3)

為什麼?追根溯源,就在於父母和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共同忽視了一個最關鍵、最根本、最本質的問題,那就是:教育,首先是生命的教育,是為了讓生命更頑強、更柔韌、更美麗的教育。熱愛生命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核心。由此,我們需要深刻反思:當下的中國教育是不是離生命教育越來越遠?甚至正在演變成非生命化、非人性化的教育?是否這種演變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了?

要校正這一極為偏頗的教育方向,最簡單也是常識的做法,就是既讓孩子認識什麼叫生命,以及自由的生命、幸福的生命,又讓孩子認識什麼叫死亡,以及無意義的死亡、無價值的死亡。隻有對生與死的認識足夠全麵、深刻,孩子才能直麵壓力,笑對挫折,並在此過程中,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所以,和孩子一起看電影《導盲犬小Q》,討論小Q的生命與死亡,其教育的意義與價值也正在這裏。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教育來說,它從來都是一個長跑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短跑的過程,笑到最後的人,才笑得最幸福、最燦爛、最美麗。顯然,這就需要“從娃娃抓起”,從最根本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上抓起。

動物有血有肉,能敏銳地感知痛苦和歡樂,要讓孩子學會善待動物。

《再見了,可魯》一書中的可魯一生,可以說波瀾不驚,甚至多少有些平淡無奇。然而,這正是最真實的生活。據此書改編的影片《導盲犬小Q》,雖然故事情節同樣波瀾不驚,但卻感動了無數人,並讓很多對寵物(尤其是狗)抱有偏見的人,開始重新認識這些人類的朋友。

可以設想,如果沒有寵物和工作犬的默默付出,很多人將生活在痛苦與無助之中,人類的生活也將失去無數歡樂與淚水。對擁有寵物的人來說,我們已經享受了太多來自它們的愛,因此,我們也要回報它們以應有的、充足的愛。

每一個動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它們能敏銳地感知痛苦和歡樂。善待它們不僅僅是對生命的尊重,使它們多一份歡樂、少一份痛苦,也可以因為心靈與心靈的呼應,使我們收獲更多的歡樂,體驗更多的幸福。事實上,動物帶來的歡樂和幸福,因為單純、純淨,不存在利益的交換,而更顯得彌足珍貴

●小Q和它的服務對象渡邊。

小Q和渡邊的感情日漸深厚。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天夜裏,天降大雨,小Q在戶外的窩被淋濕了。渡邊的兒子悅男想保護小Q,讓它到屋子裏來,但是父親阻止了他。渡邊隻管自己的工作,毫不關心在雨中受罪的小Q,於是,小Q離家出走了。

渡邊知道後,一夜沒睡,一大早就去找小Q。如果不是鄰居發現了憂鬱的小Q,打電話給渡邊,他和小Q的緣分可能也就此完結了。令人感動的是,小Q並沒記仇,而是和渡邊一起回家了。渡邊也知道了自己的錯,向小Q道歉。趁父親不在家,悅男也設宴感謝小Q的辛勤工作。

事實上,在敏銳地感知痛苦和歡樂上,動物感情的豐富程度並不比人類差。由此出發,在動物的身上,也存在著虐待的問題——肉體虐待和精神虐待。所以,除中國之外的很多國家和地區,早已出台專門法律禁止虐待動物,違者嚴懲不貸。

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虐待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它當然應該被文明地、有道德地依法製止。在這裏,文明、道德、法律這類本來作用於人的“專利”,開始在事實上被作用於動物,並成為保護動物的有力武器。也因此,印度聖雄甘地曾說:“從一個國家對待動物的態度,可以判斷這個國家及其道德是否偉大和崇高。”這句話就印在被譽為“生命倫理學的世界經典”的《動物解放》一書的封底上,而它的譯者是著名流行病專家祖述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