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男人,他的生命中有兩件事情是非常關鍵的:成為父親和失去父親。成為父親是人生的第一次曆練,這個時候,他會體驗心理的斷乳,認識到他的生命不再僅僅屬於他自己,他會更加富有責任感,覺得自己開始真正長大。而失去父親則是人生的第二次曆練,他會體驗生命的斷乳,覺得自己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男人。
保印的兩次曆練是和別人相反的。他幼年喪父,所以對親子關係特別敏感和珍惜。他中年得女,所以對曹天健(乳名天天)特別鍾愛而驕傲。自從有了女兒以後,保印似乎換了一個人:他對生命的珍愛,對教育的關注,對兒童的研究,似乎更加自覺、執著,也更加嚴肅、認真了。
他告訴我,教育好一個孩子固然很難,但是,毀掉一個孩子卻非常容易。隻要稍不留意,孩子就會養成壞習慣,而且壞習慣還多半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所以,他要求自己“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為孩子做好行為的楷模。我想,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後,他之所以不辭辛苦為地震災區的孩子出版公益畫冊《風雨彩虹:5·12地震災區兒童繪畫集》,為醫治他們的心靈創傷而奔走呼喚,與他的父親情結也是分不開的。
作為資深編輯、寫作和研究新聞評論文章的職業新聞評論人,保印與普通人不太一樣的是,他更習慣於“批判性思索”而不是“不假思索”,更不是“肯定性或讚美性思索”。這種職業習慣,讓他喜歡探究事物的本來麵目,凡事都要而且喜歡辯三分,也就是“較真兒”。
這樣的思考,讓他經常發現一些教育的真諦,發現一些別人經常忽略的問題,如關於電影的教育意義與價值。他告訴我,電影對兒童和青少年造成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一部電影的影響有時候甚至會超過一本書。在電影之外,電視連續劇的影響還會更大,但和電影相比,電視連續劇卻鮮有“正麵影響”的。
為此,他用反省的方法,比較深入地研究了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所看的電影,發現在他看過的電影中,不僅沒有一部是真正的兒童電影,而且還多是戰爭片(如《南征北戰》、《地道戰》)、暴力片(如《第一滴血》、《少林寺》),有的甚至是看了之後好久還恐懼不已的恐怖片(如老版《畫皮》)。當然,也有一些農村題材的電影,如《喜盈門》、《月亮灣的笑聲》等,現在看來,它們也基本上是“政治宣傳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在正式電影放映前加映的科教片《熱風是怎樣形成的》,至今依然給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相反,那部正式放映的電影,他卻沒有任何印象了。由此,保印認識到科教片對兒童的影響。然而,這樣的科教片在當時就不多,現在更是完全消失了。這是科教片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如果能用科教片的形式,向兒童和青少年講解知識,我相信,它的效果一定比教師捧著書本講更好。
在天天來到這個世界以後,除了日常的編輯工作,保印最熱衷的事情也許就是陪天天玩了。他所有的寫作,都是在女兒進入香甜的夢鄉以後開始的。他寫作的主要動力之一,就是為女兒尋找更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發現電影的價值,陪孩子看電影,首先大概也是為了他的天天。因此,他用心尋找那些真正能夠伴隨孩子成長的好電影、那些真正能夠走進孩子生命的好電影。
現在呈現在大家麵前的這本書,是保印努力的初步成果。他用愛家、愛朋友、愛生命、愛追夢、愛青春為主題,全麵介紹了20部世界經典兒童電影。我注意到,他完全是以兒童為中心來判斷電影的價值的,而這些電影涉及了人類所有最美好的價值與情感,如家庭、生命、友誼、理想、青春、誠信、合作、承諾、正義、善良、勇敢、公平、公正等。
保印選擇的這些兒童電影之所以是經典,並且是世界兒童電影經典,自然首先是因為它們所承載的價值是經典的、兒童的、人性的、具有普遍價值的。如《綠野仙蹤》承載的熱愛家庭的價值,《夏洛的網》承載的合作、誠信、友誼的價值,《導盲犬小Q》承載的熱愛生命的價值,《放牛班的春天》承載的對“問題兒童”不放棄、不拋棄,堅信奇跡會發生的愛的價值,《狗臉的歲月》和《千與千尋》承載的熱愛青春的價值等。除此之外,才是電影的表現形式本身。
與那些承載此類價值與情感的書籍一樣,這些不僅孩子需要,成年人同樣需要。這些年在推廣兒童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遺憾地發現,中國兒童極其缺乏此類充盈著人類最美好價值與情感的營養,中國孩子的父母、教師也同樣缺乏。而我們的電影就更加沒有這樣的文化自覺,中國的電影工作者事實上也缺乏這些營養。有人認為,我們的一些大牌導演充其量不過是“肢體導演”,在那些場麵壯觀、製作精良的電影後麵,缺少的就是靈魂,缺少的就是價值引領。但是,兒童的健康成長,卻真的離不開這些價值,離不開這些承載著普遍價值的電影藝術作品。在這一點上,中國確需努力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