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貓爸》的熱播,又讓家庭教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在這裏,我們卻隻想講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一個關於家庭教育中,如何去愛,如何正確去愛的故事。
劇中有關家庭教育的衝突,夫妻之間的問題,婆媳和隔代教育之間的日漸白熱化,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的正麵碰觸……都不容置疑地讓我們的目光鎖定在一個字上,那就是“愛”。
其實,愛是什麼?又該長什麼樣子?亦是該劇和我們探討的問題。
暫且不提中國傳統教育的陋習有多少,但隻一個傳承了幾千年的“家長製”,便讓我們的愛,挾帶了某些“自私”的名聲。
所以,我們常常聽到有父母打著“愛”的名義,行著專製之事。一句“為了你好”,便是最好不過的例子。其實,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長期以來,都習慣了“一言堂”,家長就是“正確”的,老師就是“不容置疑”的,孩子們沒有任何話語權,即便他有充分的理由,也得不到一個說出來的機會。
特別是在我們這樣一個崇尚“用分數來說話”的教育背景下,在得知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之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孩子學習不認真,尤其是成績由好變差,家長更是把問題的根源歸結在孩子身上,試問,又有幾個家長反思過自己呢?反思過自己的教育方式,反思過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呢?
孩子的學習成績不隻是跟孩子的智力以及認真程度有關,還和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們中國的家長們,往往隻關注了自己的“傾訴欲”,不分場合地將對孩子的不滿一股腦地撒出來,而孩子,卻毫無選擇地除了接受,便是壓製自己的“傾訴欲”。其實,教育孩子和夫妻吵架是一回事,都需要關起門來進行。父母覺得孩子做得不對,在教育孩子之前,可以試著先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問上一句“為什麼”,給孩子一個表達想法或講述經過的機會。很多事情,我們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更何況以成人的標準去定義孩子的世界,原本就有不妥之處。
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可以付出一切,可是家長可曾想過,其實孩子真正想要的,也許隻是家長一個鼓勵的眼神和一個認可的微笑。
愛,不應該是隻有嚴厲一種模樣,愛,應該是五彩繽紛、多種多樣。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遠不止簡單的“一言堂”這樣一個問題。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更何況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濃鬱家庭文化傳承的國度裏,家庭教育的參與者,也遠不止“mother”和“father”兩人,更多的家庭,實施的是七大姑八大姨式的聯合教育之路。
每個孩子的成長之路,必定經過一係列家庭教育的洗禮和規範,良性的家庭教育方式,讓孩子在輕鬆自由的環境下愉快成長,而惡性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導致孩子或多或少的個性泯滅或畏手畏腳。猶如“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千年古訓,在其簡單粗暴的表麵下,往往伴隨著“愚孝”“懦弱”和“無主見”的後遺症。
時代在進步,文明在發展,處在21世紀的我們,如果對傳統教育方式仍然隻是“蕭規曹隨”,那麼,其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是適得其反的。因為,教育是一個時代的事,是需要隨著當代的文明程度的提高而發展和改革的,教育是不可複製的,充其量隻有經驗可以借鑒。
而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亦是在講述一出出有關愛的故事:父子之愛,夫妻之愛,隔代之愛,以及成長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