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寶寶的大便不容小覷(2)(1 / 3)

如果大便中的血樣物質是血絲,應該考慮與大便的關係:混於大便中的血絲往往來自於腸道,代表腸黏膜有損傷,可見於食物過敏、腸道感染等情況;血絲如果附於或分離於大便表麵,多是肛裂所致,可與便秘、排便費力、過度擦拭肛門有關。如果大便有血絲伴其他症狀,可考慮:若伴寶寶哭鬧嚴重,不伴發熱,應懷疑是腸套疊;若伴寶寶哭鬧和發熱,應考慮腸道感染;若伴寶寶發熱和腹瀉,多是急性胃腸炎的表現。

無論何種原因,家長應請教醫生,盡早確定原因,獲得治療方案。建議家長留取大便標本,及時送到醫院檢測“白細胞+紅細胞+大便潛血+輪狀病毒抗原”,不要耽誤疾病的及時治療。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如果大便中看到血絲,便常規檢查發現較多紅細胞,少量或者沒有白細胞,又或者潛血陽性,說明寶寶腸道受到損傷,而不是感染,其常見原因就是食物過敏(較小嬰兒應考慮牛奶蛋白過敏)。食物過敏可導致食物蛋白源性的小腸炎、結腸炎和直腸炎。如果出現類似問題,家長應該回顧進食曆史,也可向醫生谘詢,尋找過敏原因。對於較小嬰兒,我們建議暫時不要給孩子喂養配方奶,盡可能進行純母乳喂養。需要額外添加喂養時如果一定要配方奶喂養,隻能選擇氨基酸配方或深度水解配方。

如果大便帶血,同時大便檢查確定是腸道受到損傷,,大便中血液應為黑褐色,便常規不會發現紅細胞,隻會顯示潛血陽性。

如果寶寶有肛裂,應該仔細觀察寶寶的肛門,應該能夠找到小裂口。肛裂在排便時會有鮮血附著於大便周圍,幾分鍾後可見到小凝塊。大便幹燥的寶寶容易出現肛裂。在解決便秘的同時,可使用紅黴素等藥膏塗於小裂口處。

【大便中有紅細胞和白細胞代表什麼】

孩子大便中有紅細胞,說明腸道有損傷。首先觀察血液的顏色和與大便的關係。如果是肛裂所致,血液與大便分離;如果結腸或直腸出血,血液為鮮紅色,可與大便混合;如果為胃或小腸出血,血液為深褐色。排除肛裂等以上原因,應該考慮與食物過敏有關。

紅細胞的多少,代表腸道損傷程度。紅細胞含量越高,意味著腸道損傷越為嚴重。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選用抗生素治療。為了減少抗生素的副作用,可以配合益生菌。但要注意,抗生素與益生菌服用間隔不能短於2小時。

如果大便檢測顯示白細胞,也是通過高倍視野顯示的,應懷疑存在細菌感染。

【大便次數、量多寡及性狀改變】

我們在前麵分析了母乳喂養和配方奶喂養的寶寶的大便是有區別的。母乳喂養寶寶的大便整體呈現出性狀偏稀、次數偏多等現象。之所以母乳喂養的寶寶大便偏稀,是因為母乳中含可溶性纖維素——低聚糖;再加結腸優勢的雙歧杆菌,致大便偏稀。這不僅可保證寶寶腸道健康發育,還可促進寶寶免疫係統成熟。隻要寶寶進食正常、體重增長正常,家長就不要為此而煩惱。配方奶喂養的寶寶大便多較幹,是因為配方奶中的營養物質不易被吸收,食物殘渣在腸道內存留時間較長,其中水分被腸道回吸收較多的緣故,不是正常大便的體現。

寶寶的腸道是很脆弱的。如果腸道受到刺激,會導致腸道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出現消化不良的現象;如果腸道分泌物增多,大量體液轉移到腸道中,會出現水樣便;如果腸道蠕動變快,腸道功能活躍,會出現排便次數增加的情況。所以,我們常常將腹瀉定義為排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明顯變稀的一種現象。但是,隻有“變稀”和“增多”同時具備才能稱之為腹瀉。所以,單純的變稀和增多並不能定義為腹瀉。

如果寶寶體重和身高發育都很好,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變稀,化驗大便有白血球的話,請醫生開藥治療。如果大便化驗沒有白血球,可讓寶寶服用媽咪愛和思密達。注意,媽咪愛衝調時要用少許涼水,否則會使藥物失效。

如果寶寶大便性狀正常,但排便次數多、排泄量大,說明腸道吸收不良。建議給這些寶寶添加活性益生菌,堅持服用兩周即可取得效果。

但是,也有很多寶寶有排便時間間隔長的情況(注意:這不同於便秘)。如果寶寶對奶的消化吸收好,腸道內的食物殘渣少,就會導致排便間隔長但大便不幹燥,家長可放心。如果排便時間間隔長,寶寶總有便意但很難排出,且腹脹、哭鬧明顯,家長應請教醫生,確定是否因肛門、結腸發育等原因所致。不過,多數情況下,排便時間間隔長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開塞露使用的正誤】

很多家長都知道,使用開塞露隻是寶寶大便難解時的應急措施,並不能長期使用。因為使用開塞露的更深層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此次排便問題,而是促使寶寶將腸道內的幹結大便一次性排淨。

很多寶寶都有“攢肚子”的現象,表現為兩次大便間隔的時間較長。雖然說便秘不等於排便時間間隔長,但是便秘時勢必不能一次性地將大便排盡,也就是說每次的排便量不夠,這就容易造成持續便秘。所以,如果使用開塞露的話,可一次性地刺激寶寶排淨大便,如果此時配合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話,可預防便秘的再次發生。作為水溶性纖維素的益生元,在結腸內會被益生菌敗解,形成短鏈脂肪酸,吸收水分,軟化大便,同時增強結腸細胞的功能。所以,在使用開塞露的同時,應該給寶寶補充益生菌和益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