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跟孩子對話,發現背後的“秘密”(1 / 2)

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順著她的意思說:“哦,你想把東西全部拿到樓上去,這是你的東西,當然可以了。”她示意要我幫忙,我和她打太極:“我不介意你將東西拿到樓上去,這是你自己的東西,你有權利選擇怎麼做,但我現在很忙,沒辦法幫你拿到樓上,不過等我們吃完飯了我倒是可以幫忙。”不答應也不拒絕才不會繼續惹怒她。

她們可愛、乖巧,總是得到外人的讚賞,小小年紀就懂得要保持好的狀態,以此得到更多的讚賞!她們很害怕出錯,害怕得不到別人持續的關注,所以更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事說話小心翼翼。

Anna是個英法混血兒,她具有法國爸爸浪漫的氣質,也遺傳了英國媽媽的淑女風範,加上那一頭卷卷的黃頭發、甜甜的笑容,簡直人見人愛!Anna的父母給人安靜、彬彬有禮的感覺,可能是家教潛移默化的緣故,Anna在班上講話輕聲細語,再加上講究的衣著,她看起來就像童話中的小公主!

但這個人見人愛的小公主卻是個太過沉默的孩子,特別是班級和團隊合作的發言,她從來不願意主動發表意見,就算老師點名叫她回答,她也總保持沉默。經過幾次觀察,我發現如果點名叫她回答,她會局促不安,低著頭不知如何是好。於是,我決定暫時先不叫她單獨回答,否則在她還沒有準備好的情形下,強行讓她當眾回答問題,會更讓她沒有安全感。

可私下裏Anna又變成另外一個孩子,她有兩個要好的朋友Sarah和Tina,她們總在一起玩,此時的Anna就能自如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時還表現出強勢的樣子,其他兩個朋友不得不聽從她的意見。偶爾兩個好朋友都堅持同一個意見時,Anna為了維持友誼,也會適當妥協。

Anna不僅和她的好朋友談話自如,她還喜歡和大人聊天。她經常會跟我說她家裏的事情,表達時完全沒有問題,各方麵的能力在同齡孩子中屬於佼佼者,所以對於在眾人麵前不敢發言的情形我隻能先歸咎於她的內向性格,準備再觀察一段時間找出解決的辦法。

一天,Anna的好友Sarah生病沒來上課,Tina找其他孩子去玩了,Anna獨自在藝術角畫畫,眼神老追尋著Tina。我湊過去和她聊天:“Anna在畫畫,能告訴我你在畫什麼嗎?”Anna馬上很乖巧地將畫拿給我看,其實就是隨意塗鴉,但我還是表揚她的一條直線畫得很直,Anna很高興,又現場給我畫了一條直線和曲線,接著我們兩個又比賽誰畫得直!我們交流得很好,也很放鬆,我準備抓住這個時機,看看能否找到她平時不愛說話的原因。

每次Anna聽到Tina跟其他孩子發出興奮的尖叫聲時,她都會抬頭看一眼,然後注視他們很久,我注意到她失落的表情,就問她:“他們看起來玩得很開心,你今天不打算加入他們嗎?”Anna搖了搖頭,不說話。我隨口問道:“為什麼呢?”Anna不語,我知道簡單地問為什麼,對她這時候的心情不起任何作用。於是,我絞盡腦汁地努力猜想著可能存在的理由,然後試著幫助她表達出來:“你是不是因為不喜歡他們玩的遊戲呢?”看Anna搖了搖頭,我知道我猜錯了,從她不斷地追尋Tina的眼神,我知道她其實很想跟他們一起玩,又聯想到以前一直都是三個孩子一起玩的歡樂場麵,我又試探著問她:“我猜想你現在很難過的原因是因為Sarah沒有來,你想她了,是不是?”Anna聽到我提到Sarah,抬起頭來看了我一下,點了點頭,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我告訴Anna:“如果Sarah聽到你這麼想念她,一定很感動,她的病也會好得更快!” Anna聽了我的話很高興,想要給Sarah畫一張卡片,讓她快點好起來。在畫畫的過程中,我隨意說了句:“我猜Sarah看到這張畫一定很高興,我真想馬上告訴她。”看到Anna一臉憧憬的樣子,我又故意說:“如果有她的電話號碼就好了,我恨不得馬上給她打電話告訴她這個好消息!”然後我假裝用手比了個打電話的姿勢,準備跟Sarah打電話。

沒想到Anna聽了我的話,低頭嘟囔了一句:“我不喜歡打電話!”這低沉的一句話讓我聽出了一絲弦外之音,我納悶地問她:“Anna不喜歡打電話啊,能告訴我為什麼嗎?”因為剛才和Anna相處得相當愉快,我感到Anna對我很信任,她仍然畫著卡片小聲說:“因為我的聲音不好聽!”這甜甜的一句話卻給我當頭一棒!這句話多熟悉啊,去年我的小女兒婷婷曾經和我說過同樣的話!由此我可以斷定Anna上課不喜歡發言,也和她對自己聲音的認同有關!

現在想想,Anna和婷婷有很多相似之處,因為可愛、乖巧,總是得到很多人的讚賞,小小年紀就已經懂得要保持最好的狀態給別人看,以此得到更多的讚賞!她們很害怕出錯,害怕得不到別人持續的關注,所以更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事說話小心翼翼。但她們和自己喜歡信任的人單獨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比較自在。此時,我的頭腦裏閃現出去年我是如何處理女兒的煩惱的,我決定找Anna的媽媽好好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