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國的教育怎麼了(5)(1 / 3)

1998年,教育部製定了《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具體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全麵推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創新能力。一時間,素質教育、創新能力,這些字眼開始在各大媒體上被廣泛傳播。當時,國內高校已經全麵並軌,學費有了大幅增長,報考人數也日益增長,這都預示著1999年高校擴招元年的到來。而即將引起全國轟動的“哈佛女孩”劉亦婷,當時還隻是成都外國語學校的一名高二年級學生。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了20年,那些能夠感知春天氣息的人們,在改革的大浪中,淘到了金石珠寶,過上了富裕闊綽的生活。家庭的富足,帶來了教育需求的改變。很多家庭除了滿足孩子極大的物質欲求外,還想給孩子們最好的教育資源。因此,很多人選擇避開高考獨木橋,去國外上大學。

教育的競爭,也從地區性、全國性,逐漸演變成了世界性教育資源的比拚。

20世紀90年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渴望走向世界,了解世界,改變世界。出國留學這個普通家庭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成了當時街頭巷尾關注的重要話題之一。誰家的孩子能在國外上學,既顯示了孩子的優秀,又是一件特別時髦、很有麵子的事。一些家長甚至節衣縮食、四處借錢送孩子到國外讀大學。報考托福和GRE的隊伍越排越長,成績也越來越高,新東方學校的生意日益火爆。

當家長們在《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等媒體報道中,了解到彙佳的IB項目時,勾起了他們內心的強烈欲望:讓孩子上彙佳,肯定能讀國外大學。

盡管他們未必了解國際文憑組織,也不清楚IB課程到底是怎樣一回事,但隻要能讓孩子出國留學,就是花再多錢他們也心甘情願。有的家長甚至覺得進了彙佳就是有了雙保險,如果出國留學不成,還能參加國內的高考,都是上高中,學的東西肯定差不多。

正是懷揣著這些美好的願望,72個家庭把孩子送到了彙佳,他們等待著好消息的到來,但一個學期過去了,等待他們的,相對於他們的初衷而言卻是噩耗,這是源自哪般?

☆零分試卷引發的憤怒

IB有一個特別的管理方式,如果考場上發生學生作弊,那麼首先懲罰的不是抄別人作業的學生,而是把自己的答案給別人的學生。因為IB人認為,天上不會掉餡餅,你把你的答案給了別人,你們私下肯定有一些利益交易。

零分試卷是因為學生作弊而根據IB規定判的,但最後卻成了彙佳學校IB教育遇到最大的坎。

那是第一次期中考試,路疆給兩個作弊學生的化學試卷判了零分。這下可把那些學生家長惹惱了。

“你們怎麼教學的,我的孩子從來沒得過零分!”

“你們是什麼水平?還教國際文憑課程,我看了看課本,我大學畢業都看不懂,這讓我的孩子怎麼學?”

“你們開始宣傳的時候,說IB多麼好,管理上如何完善,師資如何強,我們才把孩子送到這裏。可怎麼孩子越學成績越差呢?你們怎麼教的?”

“你們學校為什麼不管嚴點,我們孩子以前不敢談戀愛,現在到這裏倒公開談朋友了。你們學校是怎麼管的?”

“我們交這麼多錢,把孩子送到這裏,你們就得給我負責到底,就得給我保證畢業。”

“我們的孩子現在就是去參加普通中學的考試,成績也很差,這要是考不上國外的,國內的也考不上怎麼辦?”

“這根本就是騙人,又不能升國內的大學,出國還需要那麼嚴格的考試,我們孩子為什麼要在這裏上學?”

“當初不是承諾我們都能出國的嗎,現在怎麼出不去了?不能出國讓我們交那麼多錢幹嗎?不能出國我們還不如去公立學校呢。”

……

王誌澤愕然了,他沒想到原本是和家長的一場溝通會,竟然變成了家長們泄憤的平台。一些家長整整罵了三個小時,王誌澤和王家駿就在那兒耐心地聽了三個小時。一邊聽還一遍又一遍地反思:究竟IB之路是錯還是對?

之所以王誌澤要和家長們召開一場溝通會,這還要從彙佳的第一批招生說起。家長的初衷可以理解,讓孩子多一種選擇,既可以走國內高考,又可以出國留學報考國外的學校。但在實際的教學中,IB的教育和國內的教育可以說是南轅北轍,國內教育講的是知識深度,IB教育則更注重知識的寬廣度,選擇IB教育也就意味著要放棄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