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紅火(2 / 2)

這群城裏人大部分都還是第一次到鄉村來,對什麼都新鮮,那些農村人見怪不怪的野花野草野果子他們都興致勃勃的用相機拍照,然後摘幾個嚐嚐,甚至還大包小包的帶回去。

尤其是那些野蘭花城裏人更有興趣,紛紛挖上一兩株,小心翼翼的用土包好,準備弄回去栽種。

大青山野蘭花多得是,溝壑中,小溪邊,山澗中,到處都能找到野蘭花的蹤跡。這些蘭花實打實的野生,雖然不是什麼名貴品種,但是汲取了山間的靈氣,長的特別水靈。

不少人甚至對種地產生了興趣,非要幫人家農戶種莊稼。農村人樸實,雖然知道這群城裏人種不好,還是大大方方的讓他們丟種子。

當然更多時候村民都將這群人介紹到劉飛的院子裏,讓他們看稀奇,那幾十斤重的大火頭,帶著壽字的老鱉,讓他們嘖嘖稱奇。

有很多人動了想將老鱉火頭買回去的想法,劉飛倒是一概拒絕,現在這兩個東西已經成了劉家溝的招牌,幾乎每個人來都要參觀一翻,然後拍幾張照片。

星期六的時候劉家溝來了兩輛大巴車,總共有四十多個人,領頭的就是趙衛紅,因為早就聯係好的,每家分上兩三個人,倒也不顯得擁擠。

趙衛紅特意將幾個領導安排在劉飛的院子裏吃飯,地地道道的農家菜非常可口,自然讓這群人樂不思蜀。

閑談之中不少人露出了想在農村種上幾分地的念頭,還想在這裏包一塊地:“我們都有車子,完全可以星期天來一趟,在田裏中些蔬菜,自產自銷,吃不完還可以送給親朋好友……”

這讓劉飛心中一動,立刻找劉廣林商量起來,剛開始劉廣林還以為他的腦子燒壞了呢,這群城裏人會老老實實的在鄉下種地?但是經過劉飛分析後,他立刻點頭同意,讓人將河邊上那十多畝荒地開辟出來,然後搭上涼棚出租。

沒有想到一經推出,就受到了熱捧,不住的有城裏人到這裏嚐新鮮,包上一分地,一年四百塊也不算貴,完全可以接受。

做農活其實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撒上種子就要翻土、施肥、除草、到了季節還要收割,可是這群城裏人並不在乎,說釣勝於魚,這裏有大片大片的青山綠水,自己動手中的體驗一把濃濃的鄉村情趣,給人一種說不出的享受,這是在城市忙碌生活中所享受不到的,一個多月的時間,河灘上整理出來的十來畝地就被承包一空,經常看到有車子隔三差五的開到劉家溝。

這個結果讓劉廣林興奮不已,在劉家溝,一畝地年收入也就在二千多元,可是這一承包出去,一畝地一年就可“賣”四千元,不用自己種,經濟效益就提高了一倍,他立馬又指示村民在河灘上開了十畝荒地。

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隨著來村裏旅遊的人日漸增多,就有村民看好機會,在村頭開了幾家農家菜館,專門招待這群城裏人。

劉飛家的黃鱔也隨著這群城裏人的到來而賣的火熱起來,口碑就是經過一傳十十傳百響起來的,來這裏的城裏人吃過他家的黃鱔後一個勁兒的給自己的親戚朋友推薦,結果來劉家溝的人都點名要吃他家的黃鱔甚至回去的時候還特意帶上兩斤。

結果劉飛足不出戶就賣掉了黃鱔,今天二斤,明天三斤,雖然都是些小錢,但是細水長流,一個月下來他竟然賣了兩三千塊。

日子這樣閑著過他倒是能夠忍受,可是趙教授忙了一輩子,就是到了農村也閑不住,看到村裏種起了玉米黃豆等秋收農作物,也心急起來,問劉軍浩家的地在哪裏,劉軍浩分的幾畝地,全部被他種上了花椒小茴香等等作物,這些東西不是多年生就是一年生的,根本不需要收拾,哪有閑地給他種。

於是趙教授將他家後邊的院子那幾分地全部種上蔬菜,什麼小白菜,辣椒、絲瓜,南瓜,葫蘆等等隻要是能夠找來種子的都一股腦的種下,甚至還自費的掏錢到鎮上買了二十多隻半大的小母雞在院子裏散養起來。

人家一個五六十歲的老年人幹勁兒還這麼十足,劉飛也不好意思閑著,跟在後邊幫幫忙。他主要是弄了點西瓜籽兒,然後在牆角撒了一片,就不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