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我們可能會深感頭痛。不管做什麼事情,或某個環節出錯,他都會堅持重新來過,不給他機會,那就翻了天了。如果我們時間充裕,情緒也不錯,可能就會由著他,等他的需求得到滿足後,這個衝突很快就解決了。如果我們時間緊迫,情緒不佳,或者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缺乏認識,可能就會跟孩子對著幹,最終讓親子雙方都很受挫。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能滿足他還是滿足他為好。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隨他去吧。倘是原則性的問題,那就如同前文所述,堅持三個“到底”的原則,既讓孩子明白我們會堅持原則,又不至於使他受到傷害。
秩序敏感期常常與完美敏感期結伴而行。秩序敏感期可以看成是孩子追求完美的另一種表現。處在完美敏感期的孩子凡事要求完美,但凡有一丁點不如意就反應激烈。比如,給他一隻香蕉,因為擔心他吃不下,你好心掰下一截,他會傷心至極。他不是為了爭另外那半根香蕉,而是忍受不了一根完整的香蕉被你掰斷這個不完美的事實。你給他一塊餅幹,不巧這塊餅幹缺了一隻角,在我們成人眼裏看來不足一提的事情,就可能引發他強烈的反應。同樣的,他不是為了那缺失的一角傷心,而是因為這塊餅幹不再完美而難過。解決的辦法是給他換一根完整的香蕉或者一塊完整的餅幹。如果沒有完整的香蕉或餅幹給他,那就隻好陪在他身邊,跟他簡單共情,然後摟著他,平靜地等待他平息下來。
養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個自我修為的過程,最需要的就是淡定的心境。這種心境能幫我們接受孩子的種種不乖,還能傳遞給他更多正麵的心理能量,讓他內心變得更為強大,遇事能更快地平靜下來。將來成人後,麵對這個紛繁的世界,他才能承受更多的不如意。
完美敏感期、秩序敏感期雖然讓我們頭痛,但隻是階段性的,過了這個階段,一切都變了。相反,利用孩子的這兩個秩序敏感期,我們還可以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助益。首先,追求完美,講究秩序,這二者都是好事。沒有喬布斯追求完美的那股偏執勁頭,蘋果公司走不到今天。缺乏秩序感,人就條理不清晰,過於自由散漫。因此,當孩子處於這兩個敏感期的時候,我們盡量不要跟孩子衝突。相反,還可以通過努力,幫助他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我們可以讓家裏的物品盡量保持在相對固定的位置,以保證孩子在有序的空間裏能快速地找到他想要的東西,讓他看到一切都處在一種“正常”狀態。利用孩子的完美和秩序敏感期,父母可以順勢引導他學習將自己的物品、玩具等放在固定的地方,擺放整齊並自行保管,幫助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還可以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比如讓孩子坐在固定的位置吃飯;在固定的時間睡覺,睡前有一套他習慣的固定的程序——玩一個比較溫和的遊戲,看會兒書,然後洗漱、上床、關燈,聽媽媽講睡前故事,就寢……此外,當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突然莫名哭鬧時,應該考慮一下,是否做某件事情的程序出了問題。一旦程序正確,他的哭鬧也就自然消失了。
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過於教條,強弩著去做某些事情。過於程式化也會讓我們失去很多,尤其當我們做某個事情變得過於偏執的時候。至於這個度怎麼把握,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指標是——不管做什麼,孩子既有度又開心,並且親子雙方都感覺比較舒服,不會有很壓抑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