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這本五年前出版的小書的衝動產生在今年夏天。此刻,窗外萬籟俱寂,冬夜已深。當我打開電腦,準備寫下這份再版序言時,我的思緒也不禁回到故事的開頭。
那是今年的五月份,我和孩子們開始醞釀一個社會實踐活動。我們都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世界,對,讓自己開始改變世界。這個活動就是我們改變世界的一個小小嚐試。
這些孩子,最大的已經讀到大一,最小的才讀初二。此時學期尚未結束,分散在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孩子們,首先遇到的是開會問題。還好,高科技幫了我們的忙,網絡會議成了我們這個小組織經常使用的工具。為了照顧我,孩子們把會議時間定在北京時間每周五晚上6點,而這時是我最為方便的時候。每當那個時候,不同時區的孩子們聚集在一起,我仿佛覺得全世界都在聆聽我們的討論。實在趕不上的孩子會通過收聽會議錄音以不錯過每一次的內容,嚴謹細致的會議記錄也保證每個人都能跟上進度。
通過幾次討論,孩子們把這個項目命名為“步steps”——希望一步步往前走,項目的主要內容是為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元寶小學提供幫助。隨後,孩子們開始組建團隊,招賢納士,尋找經費,聯絡學校,安排行程路線,進行課程準備,等等,每一個環節都在穩步推進。
孩子們用自己的行動讓大人們感知到他們的努力。“大人們總說改變世界太難。”這是“步steps”項目書的第一句話。拿著這份項目書,他們獲得了當當網免費提供的300本圖書,還得到了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的資金援助。他們設計了嚴謹的麵試題目,考察應試者是否有能力完成任務;通過對大方縣元寶小學進行問卷調查,他們努力設計最適合那裏孩子的課程。他們備課,買物資,定出發時間,最後還召開家長會,讓每個家庭知道他們的孩子要去做什麼、怎麼做。
孩子們取笑我這次是真正的“顧問”,因為我通常隻會提問,提出各種可能遭遇到的困難。當然這些熟悉我的“後媽”狀態的孩子們也早就習慣了我的袖手旁觀,因為他們自己能行。項目最後階段的教案確認、行程製定和物資準備,以及最應該參加的家長會我都沒有參與,彼時我正在遙遠的德國,我深信孩子們能夠做好一切。
當我再次和孩子們相遇的時候,已經是在大山深處的元寶小學。
學校位於山頂,隻有一輛由指定司機開的小麵包車能開上去,從山腳徒步而上則需要一個半小時。我到達的時候,孩子們正在上課。他們把元寶小學的孩子分成高低兩個年齡段,設計的課程是北京文化、創意美術、天文和閱讀——當年在上瀕成長教育機構的這些課程讓他們收獲頗豐,今天他們渴望把自己的收獲分享出去,讓山裏的孩子也了解外麵的世界。我看見孩子們把桌椅擺放成易於交流的位置,以便活動能充分展開。在上瀕曾經玩過的遊戲,他們複製到這裏與孩子們一起玩。
白天,孩子們上課做活動,晚上則一起備課,或者修繕校舍。夜晚我們在老師宿舍打地鋪就寢,房子旁邊就是廁所,每次去廁所,所有人都需要屏住呼吸,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有一個孩子就直接住在廚房裏,大家自嘲說每天都在飯香中睡去,又在廁所味道中醒來。
但是每一個孩子都很快樂,也很堅強。他們平時的生活條件比這裏不知要優裕多少倍,但他們沒有抱怨,也沒有吃驚。他們說,正因為小時候和上瀕一起去過不同的地方,才練就了能適應環境的本領。是的,他們從小到大和我一起到過農村,去過城市,在德國、意大利闖蕩過,也在北極村流浪過……豐富的經曆讓他們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包容性,既能向別人學習,又能堅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