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下雨天的周末,先生邀請了一堆朋友到家裏來玩,我們聊人生和事業,最後的話題,自然回歸到孩子身上。人到中年,孩子教育得成功便是最大的幸福。於是,我們就從這個話題展開了。
一位朋友說:“如果孩子能夠考上北大、清華這樣的學校,我就可以含笑九泉了。”一句話逗得我們哈哈大笑,雖然是玩笑,但也是真實的心理寫照。另一位朋友說:“北大、清華這樣的學校我不敢奢望,隻要他能正兒八經地給我考上個還過得去的大學,我就謝謝他了。”
還有一位朋友說:“這麼遠大的誌向,我是不敢有,目前他能夠門門功課優良,我就心滿意足了。”
輪到我的時候,我笑著說:“我隻希望我的孩子一生幸福快樂,其他都是細枝末節。”
朋友們紛紛說這個答案太籠統了,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樂呢?其實,看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是父母最難做到的事。考上名校、擁有財富地位的人眾多,而過得真正幸福快樂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忍不住想起幾年前的一件事。那一年我去進修,認識了一個功成名就的企業家。在一次活動裏,他說自己活著沒有什麼意思,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很多人都覺得這話顯得太矯情,你要名有名,要利有利,是多少人羨慕的對象,你要是活著都沒有意思,那別人還用活嗎?
後來有一次我和他閑聊,他告訴我他的生活經曆,從小到大父母對他要求非常嚴格,凡事都要做到最好,上名校,掙大錢,出人頭地。除此之外,生活裏再也沒有其他,在他的印象裏,他兒時的生活就是努力地學習,長大後的生活就是拚命地賺錢。如今,他終於功成名就了,可生活卻失去了目標,他不知道生活的意義在哪裏。雖然每天都處在鮮花掌聲裏,但內心無比空虛,覺得自己就像一具行屍走肉一般。
我深深理解他的痛苦,很多人總習慣把學習和事業上的成就當成終身幸福來追求,而真正的幸福包含這兩者,卻絕對不隻是由這兩者組成。簡單地說,幸福就是來自於心理一種安寧滿足的狀態,複雜一點講,就是對現有生活的滿足、感恩、珍惜等種種情緒。
那次進修回來,我跟先生有了以下談話。我問他:“對於我們的孩子,你最大的希望是什麼呢?”先生似乎沒怎麼考慮,脫口而出道:“我希望他們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我笑著點點頭,繼續問:“那學業有成以後呢?”
先生一愣,想了想回答我:“那就找個好工作或者有一份他們自己的事業,再有一個彼此喜歡的愛人,快快樂樂地過一輩子,這就是我對他們最大的希望。”
我問了最後一個問題:“好工作的標準是什麼?自己的事業有什麼要求嗎?”
先生想了很久才說:“好工作不僅僅是賺錢多、社會地位高,我更希望他們能夠在工作裏感受到快樂和自己的價值,而不是每天都覺得很痛苦很辛苦,卻依然得從事這份工作,自己的事業也一樣。不管對事業還是愛人,我都希望他們能覺得幸福快樂。”
對先生的回答,我還是很滿意的。
我一直主張要給孩子最健康的愛和教育。所謂的最健康,就是一切以真正為孩子的終身幸福為出發點,摒棄自己的麵子、個人喜好,以長遠的眼光來教育孩子。
其實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最大的心願都是希望孩子幸福快樂,可是在實施教育的時候,卻總會忘記這樣的初衷。甚至安慰自己:我知道孩子很壓抑很辛苦,可我這不都是為了他好嗎?等他長大了,就會明白我的苦心了。在這種心理暗示的驅使下,心安理得地逼著孩子拚命成才,一定要在學習上有所成就。
在我接觸的眾多家長中,幾乎每個家長都特別愛孩子,特別希望孩子開心,但也幾乎每個家長對學習成績的追求都達到了矢誌不渝的地步。我不是說追求孩子的成績不對,而是說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一方麵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曾有一個學生家長很糾結地跟我說,他的孩子成績在班裏屬於中下水平,生活自理能力極差,社交能力更是薄弱得一塌糊塗。可是說到後來,他所有的擔心幾乎都圍繞在學習成績上,似乎隻要學習成績一好,所有問題便迎刃而解了。最後,他無限苦惱地問我:“你說我這孩子是不是很讓人擔心啊?”
我認真地點點頭,他見我都認同,更加唉聲歎氣起來,我正色道:“我替你的孩子擔心,不是因為他成績不好,而是如你所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如此欠缺,要是不改變,會影響他日後的發展和生活。”
當時,他似乎很認同我這種說法,說回去一定要好好改變教育方法,過了一段時間,他打電話給我,語氣誠懇,要我去他家看一看,一定要給他出出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