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雲端經濟學(6)(1 / 3)

這樣的判斷,和“電梯演講”一樣殘忍與冷酷。

“電梯演講”來自麥肯錫公司曾經得到過的一次沉痛教訓:該公司曾經為一家重要的大客戶做谘詢。谘詢結束的時候,麥肯錫的項目負責人在電梯間裏遇見了對方的董事長,該董事長問麥肯錫的項目負責人:“你能不能說一下現在的結果呢?”由於該項目負責人沒有準備,而且即使有準備,也無法在電梯從30層到1層的300秒鍾內把結果說清楚。最終,麥肯錫失去了這一重要客戶。從此,麥肯錫要求公司員工凡事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結果表達清楚,凡事要直奔主題、直奔結果。麥肯錫認為,一般情況下人們最多記得住一二三,記不住四五六,所以凡事要歸納在三條以內。這就是如今在商界流傳甚廣的“30秒鍾電梯理論”,或稱“電梯演講”。

如果放在飛機上,我把衡量真愛的問題,換成一個與飛機有關的問題,就會變得清晰、明了很多。這個問題就是:假設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在一次飛行中相識,那麼,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相識情景和機遇,才能在下飛機後,許定終身,一輩子不分離(擁有長久的愛情)?

這道題的答案,其實就是衡量真愛的標準。

現在,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到底在什麼情況下,這對陌生男女才會永遠相愛?

是一見鍾情?是男人對女人照顧得無微不至?是男人幫助一個有心髒病的老人,充滿了愛心與責任感,讓女人感動了?其實都不是。

這個問題的解題,要從結果出發。長久相愛的結果是婚姻,婚姻是契約,契約又意味著權利與義務,感動、好感、喜歡之類的不具備切身利益的交換(真愛是很殘忍和刻薄的),不是衡量標準,那是浪漫主義者的虛構。如果不結婚,他們要長遠在一起最可能會是什麼情況?

人人都知道,所有人的終點——死亡。所以,上麵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一場與生死有關的空難。想起了什麼?Jack和Rose,泰坦尼克號。

所以,我的觀點是衡量真愛的唯一法則是,看那個人願意不願意用生命來交換你。願意放棄自己的生命,讓你活下去。例如,飛機墜落前,隻剩一個降落傘了,男人讓給了那個女人,結果女人跳了下去,飛機落到海裏,男人自救成功,兩人終於在一起,海枯石爛,此生不渝。

一句話,足夠具體和徹底的犧牲,才能換來足夠偉大的真愛。

真愛法則在競爭論的角度分析,恰恰又代表了破局的方式,沒有退路,才有出路。

在商業和資本運作中,也有很多情況是需要用真愛法則去衡量的。尤其在天使投資人與創業者的心理博弈中。創業者提供的是一個構思、模式和團隊。天使投資人提供的是資本、經驗、資源與對商業模式的建議與優化。決定是否投資其實和婚姻差不多,撇開商業模式、股權分配、是否存在對賭協議不說,第一點,本質還是看創業者團隊,投資的是人。很多天使投資人有一條明確的原則就是:作為投資者,天使投資人要求創業者要將他所有的資金都投到這個項目上,除了養老婆孩子的錢其他要全部投進來,要求創業者一開始就全身心投入,不留任何退路。

天使投資人這是出自一種什麼心理呢?無非是通過創業者自身的付出(犧牲),來判斷創業者的毅力與獲得更可靠的心理保障。

當然,還有一種被需要的主宰感。

好比愛情,如果一個男人連命都不要了,女人才不會學《蘇州河》裏的周迅,用一種悲觀主義者的腔調一而再地問:“如果我走了,你會像馬達一樣去找我嗎?會一直找嗎?會一直找到死嗎?……”

最讓人受不了的是,在男人回答了“會會會”之後,她還劈頭蓋臉來一句:“你撒謊。”

所以,目前,還在愛情中自我判斷的朋友,我建議你,如果真的糾結,就假裝死一次。但如果你不敢的話,就願賭服輸吧。

空難機會很少,真愛不一定需要判斷。畢竟,真愛是又殘忍又冰冷的事。

話又說回來了,需要用死才能證明的愛,是真愛嗎?有時候,我們總是在自我糾結中變得又自閉又寂寞。

我看著飛機上甜蜜如糖的年輕男女,真的祝他們幸福美滿。

販賣的是“快樂”

一切成功的商業模式,如流行音樂、商業大片、文化快餐,那些最快進入社會主流人群的,並且迅速被傳播出去的,都是契合了“快樂”這一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