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幾年當中,由於工作、出行、聚會等原因,飛機成為幾乎等同於Taxi的出行工具,我變成了一個在雲端生活的人。長期往來於不同的城市,我感受到的是事物的變換、光影的交疊,以及人的不安與流離。周圍一切已經被包圍,飛行的艙位在特定的時間裏,對我來說,已經形成一個移動而獨立的空間。
這個在城市上空、雲層之間移動的空間,伴隨引擎的聲音騰空而起,將很多陌生的、原本不相關的人的利益聯在一起。獨立的空間,對於常年忙於創意、思考、藝術創造的我而言,顯得如此珍貴。這是一個可以讓我遠離世故的安靜場所,在其中我產生了一些感性加理性的思考。
這裏便於冥想、自省,可以思考很多東西,比如經濟、商業、心理、人生、世態,以及看似美好或不美好的未來。在很多人口若懸河地談論其觀點時,我想,方法論要比觀點更重要,所以我把“方法論”定為本書的主旨。這幾年對經濟和人生百態的思考,形成了這本主要在8000米高空完成的經濟學隨筆,我稱之為“雲端經濟學”,但它不局限於雲端,也不局限於經濟學。
乍一聽“雲端經濟學”,很多人會把它跟“雲經濟”相混,盡管後者的概念也不是那麼明朗。
的確,現在已經進入了雲時代,“雲經濟”是一個炒得很熱的話題,它與雲計算和大數據有關。有關詞條解釋為:隨著雲計算技術和應用的不斷成熟,其應用範圍也將得到更大範圍的擴展,進而促使一場從客戶端/服務器模式到公共雲數據的巨大變革,極大地推動了雲經濟時代的到來。而互聯網著名人士、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則認為:雲經濟的本質,是通過互聯網與通信網,把超大規模的雲服務中心的計算與存儲能力,以低成本、高效能、高可用的方式,提供給全球的政府、企業及個人消費者,以實現數據的分享與交換。
本書所講的雲端經濟學,恰恰是與雲經濟不同的。這裏的雲端,是換個角度看世界,撥開雲層看未來。未來關心的話題是什麼,未來的商業和消費模式是什麼樣的,諸如此類的經濟發展趨勢才是我要關注的。其次,雲端是我職業中的一部分,本書的作品大多是我在雲端思考的結果。最後,雲端還是一個蠻有禪意的概念,它代表著變化莫測、看似很遠實又很近的事物,如雲經濟,代表未來的高度。那些常年飛行的人,很多是商務經理和中高層決策者,他們需要預知未來經濟形勢、政策、人與生活的變化,他們需要走在未來之前,更好地把握未來。
雲端的一切,就是未來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