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內容涵蓋了信息技術和科學進步,也包括了自由市場、商業競爭以及觀念革新。本書羅列了許多事物,這些事物使得人類比計算機更聰明,書中同樣列舉了人類所犯的錯誤。本書還描述了我們如何一步一步地學習認識客觀世界,也解釋了為什麼有時會出現曆史倒退的情況。

這是一本有關預測學方麵的書,這一學科是涉及上述所有內容的交叉學科,旨在研究為什麼有些預測很準確,而另外一些預測卻失敗了。我真誠地希望這本書能使你在規劃未來時更有遠見,而避免目光短淺。

信息越多,問題越多

人類最初的信息技術革命並非始於微型芯片的發明,而是以印刷機的誕生為開端的。1440年,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了印刷機,這項發明使普通民眾能方便地了解信息,由此產生的思想洪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結果和影響。印刷機的發明點燃了1775年的工業革命之火,也促成了人類文明的迅猛發展——由從前那種科學和經濟幾乎止步不前的狀態迅速跨越到呈指數型增長的狀態,還帶來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變化。除此之外,這一發明促成了一些曆史事件,這些事件開啟了歐洲啟蒙運動,也加速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

但是,印刷機發明之初並沒有引發上述各種巨變,倒是可能催生了另外的事件,如持續了幾百年的“聖戰”。當人類開始相信他們可以預知和選擇自己的命運時,人類曆史上最血腥的時代也就開始了。

早在古騰堡發明印刷機之前,書籍就已經存在了,但當時書的數量和讀書的人都很少,書籍隻是貴族階層的奢侈品。因為抄寫員每次隻能抄寫一份副本,複製一份原稿的費用大約是每5頁1弗洛林(一種金幣,1弗洛林約合200美元),因此像你現在讀的這本書,在當時可能要花費20 000美元才能得到。而且,經過無數次的抄寫,書中難免有大量的抄寫錯誤,這些錯誤代代相傳,成倍增加,甚至還會演變成與原意相反的錯誤。

這就使得知識的積累變得極其困難。要想阻止以文字記錄的知識的不斷減少,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為書籍腐爛的速度遠遠大於其生成的速度。隻有幾個版本的《聖經》和少量的哲學論述——比如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文章——被保留了下來,其他那些數不清的智慧,由於缺乏記載動機,都遺失在那個年代了。

過去,也許人們覺得對於知識的追求即使不全是無用功,似乎也沒什麼實際價值。如今世事瞬息萬變,我們總會有一種“世事無常”的感覺,而對於我們的前輩來說,這種“無常的世事”則更受關注。《聖經·傳道書》中有一句唯美的詩句:“日光之下無新事”,可事實卻並非如此,之所以說“無新事”,並不是因為每件事都已經被發掘出來了,而是因為所有事情都將被遺忘。

印刷機永久而深刻地改變了這一狀況。幾乎是一夜之間,一本書的成本就驟降近300倍,書的售價從相當於今天20 000美元的價格劇降至70美元。印刷機迅速在歐洲普及,到1470年,印刷機已從德國傳播到羅馬、西班牙塞維利亞、法國巴黎和瑞士巴塞爾,隨後的10年裏,幾乎所有的歐洲主要城市裏都有了印刷機的影子。印刷機問世的第一個世紀裏,書籍的生產規模呈指數型增長,數量增長了近30倍。人類知識旋即進入快速積累期。

然而,正如萬維網建立初期那樣,印刷機使用之初的信息質量也是參差不齊的。當時,人們隻顧追逐眼前利益,印刷機幾乎都用來印製那些質量較高的地圖了,異端的宗教文章和一些偽科學文章也很快就占據了暢銷書單的主要位置。印刷錯誤大量出現,那本被叫作《邪惡聖經》的書便是如此,這本書犯了史上最嚴重的印刷錯誤——《十誡》中的“不可奸淫”誤印成“應當奸淫”。與此同時,人們一下子接觸到大量的新思想,這難免會產生諸多混淆。信息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人們處理信息和分辨信息的速度。共享信息的不斷增長反而加速了民族和宗教的孤立進程,其速度之快不禁讓人瞠目結舌。麵對“過量的信息”時,我們會本能地進行篩選,選出喜歡的,忽略其他的,與同道中人為友,與意見相左之人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