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弱者,在我國各個城市中也普遍存在,在他們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城市的管理者不僅不應該“封殺”他們的希望之光,更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幫助他們找到更多的希望之光。
要建設幸福城市,要為弱者的幸福保駕護航,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推進社會保障製度的改革,隻有建立了公平的社會保障製度,才能以此為基點去實現更多的公平,才能讓弱者看到更多的希望。
點燃希望之光不能僅靠政府,人人都可以成為別人希望的火把。目前,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令人欣慰,也足以表明群眾力量的強大。比如正在悄然興起的微公益,借助微博、淘寶等互聯網新生事物,正在以更加便捷和高效率的方式傳遞溫暖,幫助弱者。
顧名思義,微公益指的是從微不足道的小事著手,強調積少成多。不是富翁沒關係,沒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也沒關係,這些都不妨礙你為社會公益貢獻力量。2013 年的微公益經典案例“白雪可樂”,就讓我們看到了微公益的大力量。
遼寧省鞍山市有一個女孩叫白雪,她的父親是一名普通工人,母親在她一歲時因意外去世,家境一直很拮據。不幸的是, 2012 年,白雪被查出患上了再生障礙性貧血,因治療費遠超出這個家庭的承受能力,白雪年輕的生命走到了死亡邊緣。為了救助白雪,27 歲的黃偉夫和幾個朋友想到了微公益,他們在淘寶上開了一家虛擬網店——白雪人道救助公益網店,所出售的唯一產品是一瓶虛擬的可樂,售價3 元。僅用短短一周的時間,就為白雪籌集了善款100 多萬,成功挽救了這個年輕的生命。
微公益重在“微”,舉手之勞,隨時可為,人人能為,換句話說,微公益不是讓少數人付出很多,而是讓多數人付出一點點。微公益讓公益走下神壇,讓全民公益成為了可能。微公益的靈活性,更是可以讓希望之光照亮每個角落。
希望多一點,幸福才能多一點,當希望之光照亮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時,幸福也才能在這座城市蔓延開來,在每一個人的心裏開花結果。
2. 讓弱者也能體麵地生活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個殘疾小姑娘,每天都有一個同學背著她上學。在這件事情被媒體報道後,那些背著她上學的同學滿是自豪和喜悅之情,而那個殘疾小姑娘,不僅沒有絲毫的喜悅可言,甚至感到很難過,也開始拒絕同學的幫助,最後不得不輟學在家。她說,她無法忍受別人滿是同情和憐憫的眼光。
向弱者伸出援手,這無疑是出於善良之心,出於人道,值得稱讚,但如果在這份幫助的背後是電視台、報紙、網絡上連篇累牘的報道,這豈不就是在“宣揚”弱者之弱,傷害他們做人的尊嚴?
幸福城市應該是一個“大家庭”,作為城市的管理者也好,作為城市中的強者也好,都有義務和責任伸出援手,給予弱者物質或精神上的幫助,點燃他們心中的燭火,讓他們滿懷希望地去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不過,當我們在對弱者施以幫助的時候,請再低調一點,再謹慎一點,盡最大努力在不傷害他們自尊心的前提之下施予幫助。
盧梭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是高貴的存在”,一個人,不管健康還是疾病,貧窮還是富有,也不管從事何種社會職業,能夠昂首挺胸,過上體麵的生活,永遠都是幸福的重要前提。外來務工人員也好,殘疾人士、鰥寡孤獨者也好,這些群體裏的弱者作為一個“人”,作為城市的一分子,理應獲得社會的尊重,過一
種體麵的生活。
有一個退休的老人,為了給病重的妻子湊醫藥費,不得不拿起麻袋去撿垃圾。在了解到他家的情況後,很多好心人都想幫助他,但又害怕傷害到他的尊嚴,於是,這些好心人便在老人時常撿垃圾的垃圾箱旁邊的一棵樹上,釘上了一上一下兩顆釘子,上麵的釘子掛著一些食品,下麵的釘子則掛著廢舊報紙等,老人每
次看到這些,都感動得淚流滿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