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說編輯微型小說又名小小說,超短篇小說,一分鍾小說。過去它作為短篇小說的一個品種而存在,後來的發展使它已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其性質被界定為"介於邊緣短篇小說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邊緣性的現代新興文學體裁"。阿·托爾斯泰認為:"小小說是訓練作家最好的學校。"(《論文學》)
日本作家星新一指出:"很久以前就存在著類似超短篇小說的作品。……但是,超短篇小說這個名字的正式出現,是源於美國。"多數人推崇美國作家歐·亨利(1862-1910)是創始人。他的近三百篇作品,情節生動,筆調幽默。其中《麥琪的禮物》膾炙人口。可以這麼說,超短篇小說具有立意新穎、情節嚴謹、結局新奇三要素。即在1500字以內,要概括出普通小說應具有的一切。也可以說,微型小說是一種敏感,從一個點、一個畫麵、一個對比、一聲讚歎、一瞬間之中,捕捉住了小說--一種智慧、一種美、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一種新鮮的思想。
微型小說在寫作上追求的目標是四個字:微、新、密、奇。
一、微。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過一千五百個字。因此,構思和行文時必須注意字句的凝煉,不允許作品中有贅詞冗句。如馬克·吐溫的《丈夫支出帳本中的一頁》。全文隻有七行字,卻具有長篇小說的全部情節。
二、新。指的是立意新穎,風格清新。星新一寫作一分鍾小說,就極力追求"新"。他寫道:"有些評論家把我的小說與美國的超短篇小說(Short-Short)混為一談,這是不妥當的。我是受了美國超短篇小說的影響。但是沒有完全依靠,而是發揮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我的小說強調一個‘新‘字,給讀者以新題材、新知識,甚至讓他們感到驚訝!"(星新一《一分鍾小說選》)為此,他常常借助於童話、寓言、科幻、推理等手法,通過非現實的題材或現實題材的非現實筆法,反映他在現實生活中的獨特的感覺,表現清新的主題,如他的《保修》。當然,微型小說的立意和其它形式的小說作品一樣,有時並不是一眼能看出的,有時主題並非一個,是多元化的,這都是可以的。例如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弗裏蒂克·布朗寫的一篇被稱為世界上最短的科學幻想小說:"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裏,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就寫得十分別致而耐人尋味。
三、密。指的是結構嚴密。微型小說的作者在結構上,應力求時間、場所、人物都盡可能地壓縮、集中,使作品結構簡練、精巧,如同微雕工藝品那樣。因此,特別要在選材、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
四、奇。指的是結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微型小說的特點多半在於一個"奇"字。中外作家的許多優秀作品就常在結尾處使人拍案叫絕。如邵寶健的《永遠的門》的結尾就出人意料。
對待微型小說的特點及技巧,一要弄通掌握,爭取在理論指導下站在較高起點上進行實踐,二要靈活運用,甚至不去聯係,讓它們在潛意識中隨時起到作用。還可以摹仿。照搬形式、技巧,發揚精華,受到感應,並力求創新,出自己意。上述特點,特別是"博采眾長"中已經具備了微型小說的一些結構要求。以下再列出一種模式,供初學者學習。
要點
【開頭】要使人"一見鍾情"。方式有三種:
▲造成懸念,引起興趣。如《那團雲霧》,開頭就寫不知怎的沒了遊興,連山頂上也罩上一團雲霧。
▲開門見山,進入情節。往往開頭就是人物對話。
▲含蓄蘊藉,曲徑通幽。往往描寫景物,烘托鋪墊並有照應和伏筆。
【中間】結構主要有三種基本類型:
▲曲折生致式。
①單線曲折,一波三折。如王任叔的《河豚子》,寫一農民在二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中,因窮困而自殺的過程:弄回毒魚,卻看到孩子們興高采烈;怕見慘象而出外,回來後卻見妻兒歡笑等待;吃後等死,卻因魚失去毒性,死不成仍要受苦。
②雙線交叉,內在聯係。一人兩事,或兩人一事;可以是兩條明線,也可一明一暗,互為陪襯。如《小星的暑假日記》,父親編造假材料,兒子編寫假日記。父親打罵兒子後,再要寫材料時隻好苦笑。
③反複回環,同中見異。如《奇妙的循環不等式》,車上隻有一個空位,售票員不讓老太太坐,卻讓"首長"坐。司機上車後趕開"首長"請經理坐,經理的丈母娘正是老太太。又如《他們都是瞎子》,寫一對青年熱戀、結婚、離婚時都看見一對瞎子相攙相扶。
④前後對比,雙峰對峙。如《變化》寫一個業餘作者先後發表兩篇稿件後,單位領導不同的態度。
(5)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前者,"揚"是主體,卻先在"抑"上著筆,突然一轉歸於"揚"。後者相反。這樣,產生了情節發展的意外性,加強了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
▲重旨複意式。微型小說應以小暗示大,達到意義的升華;要講象外之旨,言外之意,引起讀者想象。主要采用:①象征。用具體物象寓示概念或另一形象,但隻起結構作用,不是象在詩歌中著力描寫的中心形象那樣。如《槍口》,寫一官複原職的領導用別人送的槍打下獵物時,得知走後門的"槍口"也對準了他。②雙關。如《向不通》,寫大學生向不通十年勤懇工作反不如工作差的升得上去,因而"想不通"。③比喻。如《"炮"炸宴席》,寫小孫子在酒宴上放炮仗搗亂,又在爺爺不滿新經理四十來歲年紀輕時放"炮":"你不是十八歲就當縣長!爸爸三十出頭就當廠長了!"④省略。這是一種具象化的空白。如《落果》,老門衛退休後門口棗樹上果子不熟就被打光,他寫信給廠長:"連幾十張饞嘴都管不住,還管廠。"接著省略了廠長感奮、整頓廠風的情節,而寫第二年老師傅收到一包紅棗。
▲采用其它文體和藝術體裁的特長。
【結尾】結尾宜巧,要"回眸一笑"。主要有三種:
▲畫龍點睛,首尾呼應。如《那團雲霧》,開頭敗了遊興,峰頂似乎有團雲霧,結尾那團雲霧也不見了。
▲戛然而止,含蓄雋永。如二百來字的《書法家》,局長在書法展覽會上應邀不過寫了兩個拿手的好字是"同意",麵對驚歎和要求隻好無奈地說?quot;能寫好的數這兩個字……"這樣結尾,韻味無窮,藝術容量很大。
以上兩種結尾方法隻能撩起讀者短暫的激動,最佳結尾是:
▲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歐·享利式結尾",其特點是"巧"。整個布局為結尾服務,讀者以為情節東向演進,結果卻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這種結尾,打破了情節發展慣用的結構手法,給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題,增加了容量。大家熟知的《麥琪的禮物》就是這樣,一對窮困夫妻為在節日時互送禮物而煞費苦心,最後禮物拿出來卻沒用:一個賣掉金表為妻子買了梳子,一個剪掉長發為丈夫買了根表鏈。又如澳大利亞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為蒼白的生活增光添彩。但是角落病人卻見死不救,圖謀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頭望見窗外隻是一堵高牆。
4小說人物編輯第一種,以生活中的某一個原型為主,加以概括、想象和虛構,從而創造出典型人物。例如,魯迅的《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原型是他的一個表兄弟。魯迅結合平時對黑暗社會的多方見聞,改造了這個瘋人形象的內容,賦予人物以深刻的社會意義,從而塑造出了狂人這個藝術典型。
第二種,在廣泛地集中、概括眾多人物的基礎上塑造出典型人物。這就是魯迅說的"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方法。巴爾紮克在談人物塑造時指出:"為了塑造一個美麗的形象,就取這個模特兒的手,取另一個模特兒的腳,取這個的胸,取那個的骨。藝術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所塑造的人體裏去把描給變成現實。如果他隻是想去臨摹一個現實的女人,那麼他的作品就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讀者幹脆就會把這未加修飾的真實扔到一邊去。"
魯迅筆下的人物大多是這樣的。他說:"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一事實,隻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ZJ,臉在BJ,衣服在SX,是一個拚湊起來的角色。"(《我怎麼做起小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