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在市場中學習在市場中成長(1 / 2)

一、懷念董輔同誌

董輔礽同誌是我的好友。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就經常聚在一起,共同探討如何推進中國的市場化進程,如何實現國有企業的股份製改革。在七屆、八屆(1988~1997年)全國人大期間,作為全國人大常委,一同參與了經濟轉型中的立法工作。不幸,從2003年起董輔礽同誌患上重病,2004年逝世。在病床上,他的遺言之一是:“我在武漢大學還有幾位博士研究生沒有開題,請轉給厲以寧教授繼續指導,讓他們完成學業。”又說: “我的學生都是厲以寧的學生,即使他們已經畢業了,仍是厲以寧的學生。”我牢記著董輔礽同誌的囑咐,指導他們一一完成了博士學位的開題、寫作指導、答辯,並先後通過,取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

2005年,董輔礽同誌逝世一周年之際,我寫了一首詩,紀念這位摯友:

七絕

少年空負神來筆,臨老愧書歸去辭,

誰解馮唐心內苦,黯然又是雪飄時。

本書作者陳東升是董輔礽同誌的弟子,因為董輔礽同誌與我多年相知相交的關係,他對我一直執弟子禮。1992年他辭職從商之後,相繼創建了嘉德拍賣、宅急送、泰康人壽這三家企業,這麼多年,這三家企業在不同的行業和領域都成了佼佼者。作為師長,我感到很欣慰。

二、堅定的市場化改革趨向是“九二派”

企業家群體的最大特點

我一直推崇市場化改革,而現代企業和企業家正是市場化的主力。1980年我在一次勞動就業座談會上提出企業股份製改革思路,但因為當時剛剛改革開放,並沒有引起多少回應。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中國才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明確“公司製股份製是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有益探索”,這為一大批企業家登上曆史舞台創造了思想和體製條件,從此浩浩蕩蕩的創業大潮湧現。“九二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家群體。

堅定的市場化取向和專業化追求,是以陳東升為代表者之一的“九二派”企業家最大的特點。他們主動從計劃體製內向體製外轉型,成為最早也是最大範圍脫離原有體製尋找獨立舞台的一群人,他們是中國現代企業製度的試水者、實踐者和受益者。

關於“體製內”和“體製外”可能有兩種解釋。一是指人員是不是納入政府或國有企事業單位正式編製之內。納入正式編製的,是“體製內人員”,未納入正式編製的就是“體製外人員”。用這一含義來解釋“九二派”,說得過去。另一種解釋是: “體製”一詞就是指經濟體製,而且專門指原有的計劃經濟體製,凡是屬於計劃經濟體製的,就是“體製內”,否則就是“體製外”。所以“九二派”就是從“已經有所鬆動的計劃經濟體製”轉到“正在形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換句話說,所謂“體製內”和“體製外”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觀察的。實際上,人作為社會的人,是不可能脫離了任何一種“體製”的,除非他是魯濱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