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主要突出的是一個“新”字,指觀念更新、體製革新、技術創新和文化複興。在這個過程中,包含著新型工業化、區域城鎮化、社會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這裏的“型”指的是轉型,包括產業經濟、城市交通、建設用地等方麵的轉型,環境保護也要從末端治理向“汙染防治—清潔生產—生態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生態政區”五同步的生態文明建設轉型。
在這個過程中,在進行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二者是沒有先後的,既可以先實現城鎮化後實現工業化,也可以先實現工業化後實現城鎮化,還可以二者同時推進。其中,最關鍵的是政府要退出市場,要真正扮演好市場裁判員的角色,要製定好經濟競爭規則,將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充分發揮出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型城鎮化是中華民族實現現代文明轉型的一個過程,是社會結構重構的重要過程。新型城鎮化過程,是體製改革的一個重要契機。對於中國來說,城鎮化的過程應該是放水養魚,休養生息。能否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給民眾帶來幸福感。
城鎮化的過程,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要實現“以城帶鎮”的發展模式——使“中心城市”有較強的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城區人口規模控製在200萬以上,最好是300萬以內;“城”輻射帶動“鎮”的合理半徑最好控製在200千米以內;所以,現有特大城市(特別是省會)200千米之外,如果出現較大的區域和較多人口,都應該培育出新的中心城市,使全國的城鎮得到均衡合理分布,隻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有效防止全國人口向現有省會或直轄市的不斷聚集,“大城市病”也不會越來越嚴重。從全國來看,以徐州、宜昌、贛州、桂林和宜賓等城市為中心的區域,都是培育新城鎮的理想區域。
另外,要讓“中心鎮(縣城)”有效帶動全縣鄉村,“中心鎮(縣城)”到縣域邊界最好控製在20~30千米(公交的合理距離)。例如,在上海中心城之外,可以建立若幹個衛星城,通過快速交通係統將它們充分聯係起來。
未來,廣州市的城市結構定位在“多核心、網絡化”上,可以運用生態網絡、道路網絡和信息網絡,建立一個多核心、組團式的城市結構,構築一個以廣州市為中心地區核心、若幹衛星城為次中心、眾多組合有序重點鎮組成的市域城鎮體係。大力發展衛星城,用發達的市域公路網、軌道鐵路網、光纖通信網體係,將市中心區和衛星城鎮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市多城、眾星拱月的都市結構。
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征是: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在這裏,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大家協調發展、互相促進。他們不是以犧牲農業、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而是著眼於農民,覆蓋農村,實現了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經濟得到持續發展,實現了人們的共同富裕。
在實施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麵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走出一條城鎮化建設的新路子: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要想真正體現出新型城鎮化的“新”,就要改變以往的那種片麵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的局麵,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提升城鎮的品質,真正讓我們的城鎮變成適宜人居的地方。城鎮化的重點是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農民到市民的轉變,而不是建高樓、建廣場。如果沒有將農村人口轉移出來,不僅不利於出現農業的規模效益,內需也是無法擴大的。
新城鎮化發展中城鄉“兩張皮”的現象逐步改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保、低保等製度將並軌運行,逐步消除附著在戶籍製度上的城鄉待遇差別,消弭社會經濟“裂縫”。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要著力統籌城鄉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產業向農村拓展,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促共進的發展格局。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大背景下,過去的那種以房地產企業為主體的、簡單粗放的“圈地蓋房”的老路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了。參與新型城鎮化的企業,要和政府、居民重塑一種新型的夥伴關係,積極參與到產業、社會、環境的發展中來,參與到大區域的規劃、開發、運營的全過程中去,從傳統的開發商逐步轉變為城市的綜合運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