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包裝設計團隊剛剛給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做完提案。從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大事不妙。盡管他們的提案沒有慘遭駁回,但他們的表情卻擺明了“事情沒有預想的那麼順利”。
我對他們深表同情。因為我深知,為了這個項目,為了解決棘手的包裝問題,這些人夜以繼日地工作了數周,傾注了所有的心血。雖然當時我做的項目與之毫無瓜葛,但我還是受邀前往密室參加集體研討。
和史蒂夫會麵後,團隊成員都成了泄氣的皮球,一個個悶悶不樂。我在茶水間與創意團隊的負責人不期而遇。
“被蒙在鼓裏實在太折磨人了,”我說,“告訴我吧,早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嗯……”負責人支吾了一聲說,“史蒂夫提出的簡潔方法把我們給鎮住了。”
也就是說,史蒂夫否定了他們的工作--不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沒做到位,而是因為,從某個角度來看,創意團隊沒能提煉出最基本的方法。說白了就是,這條路明明可以直行,他們卻繞遠了。
我想,困擾史蒂夫的不是團隊的創造力,而是這個項目本身。項目負責人帶領創意團隊為同一款產品設計了兩款不同的包裝,史蒂夫卻斷定這麼做毫無意義。他說:“隻需將二者結合!隻要一件產品,一種包裝!”他認為,項目團隊沒必要考慮第二種包裝方式。
史蒂夫是對的。這麼做更簡潔、更迅速、更出色。盡管史蒂夫和項目團隊隻聊了幾分鍾,但團隊裏的精英們卻由衷地感慨:為什麼史蒂夫總是能先於他們考慮到這些問題!
“一切始於簡潔”是蘋果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它時而激發人們的靈感,時而代表著蘋果公司的精神。但無論何時,“簡潔”始終是蘋果區別於其他科技公司的根本,也是蘋果在紛繁複雜的世界獨占鼇頭的力量源泉。蘋果始終對“簡潔”有著近乎虔誠的信仰。
和蘋果公司打過交道的人都可以證明,“簡潔”的方法往往並不簡單。為了做到這一點,人們反而要花更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甚至可能會得罪人。但多試總比不試好,“簡潔”往往能帶來更好的結果。
早在喬布斯和斯蒂芬·沃茲尼亞克(Stephen wozniak)共同執掌蘋果公司之初,“簡潔”就成為了推動蘋果前進的動力。蘋果和其他一些企業不同,當那些企業還在埋首處理數據時,蘋果已經致力於推出“簡潔”的電腦,以求幫助人們做更多的事情。
“簡潔”也促成了麥金塔電腦的誕生。麥金塔電腦是電腦史上最大的飛躍--用鼠標控製圖像界麵。(別問我“是誰發明了這玩意兒”這類專業問題,麥金塔是第一台將“用鼠標控製圖像界麵”普及的電腦。)1984年,當史蒂夫·喬布斯宣布麥金塔電腦問世時,他稱麥金塔電腦為“瘋狂的偉大”。他說的話讓人們在未來幾十年裏都受益匪淺。
也許就是這種“瘋狂”,讓人們為了一睹科技裏程碑的風采而排起長隊。11年後,史蒂夫重掌蘋果,“瘋狂”的場景再次出現,人們再次排起了長隊。首先,史蒂夫重燃了iMac的電腦熱潮。然後,他又通過iPod和iTunes掀起了音樂革命,緊接著是通過iPhone引領智能手機革命。最近,他又用iPod引領了市場。
蘋果創造的每一次曆史性變革,都得益於公司尊崇的“簡潔”理念。每一款新設備,無論是創造新事物,還是顛覆舊事物,都是因為--正如iMac的舊廣告所說的--這項科技“太神奇、太簡潔”了。
作為曾為英特爾、戴爾、IBM、蘋果等公司工作的營銷人員,我必須承認,蘋果“簡潔”的理念是獨一無二的。“簡潔”不僅僅是一種熱情,也不僅僅是一種激情,它已經超越了一切,呈現出癡迷的狀態。
盡管蘋果鍾愛的“簡潔”理念是史蒂夫·喬布斯首創的,但它如今已深入公司的靈魂,指導著遍布全球的蘋果員工。功夫不負有心人,蘋果公司秉承“簡潔”理念,引發了一場又一場的科技革命。當然,它也憑借“簡潔”的理念而瘋狂地吸金。
拿蘋果與任何一位競爭對手的利潤作個比較,你就能理解上述說法。或者,你可以拿蘋果和所有競爭對手利潤的總和作個比較:2011年第三季度,蘋果在智能手機市場隻占4%的份額,卻卷走了全行業一半以上的利潤。同樣,在個人電腦(PC)領域,蘋果的市場份額不大(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與它獲得的巨額利潤完全不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