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現了一個與創業企業打交道的秘訣:其實創業者非常孤獨,他們在麵對合夥人、同事、投資人的時候必須振作精神、強顏歡笑、高歌猛進,然而內心深處卻有太多的困惑和壓力需要宣泄和獲得認同。於是,華興資本以一種顧問加朋友的角色接近這些創業者,最終獲得了在中國做生意所需要的關鍵因素——信任基礎。
但包凡又在竭力地澄清一個外界對華興資本的誤解,他說:華興不是關係型的企業,我們不是靠交朋友來賺錢的。華興是產品型的企業,我們的產品就是我們過硬的財務顧問產品和私
募融資產品,這才是我們核心的競爭力。
通過這種核心競爭力,華興逐漸地把這一細分領域企業融資的市場份額做到了50% 以上。“當你占到50% 的市場份額時,你的視角與隻有5%、10% 的市場份額的視角是不同的。”這種馬太效應進一步鞏固了華興資本的競爭優勢。
華興資本的商業模式不難理解,但卻學不來——因為絕大部分人都缺乏耐心和專注。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當代中國資本市場,多數人的心態都是投機跟風,想賺快錢。在這種氛圍中不為所動非常難。這些年當中,與在金融圈沉浮的其他人一樣,包凡也曾麵對各種各樣的誘惑:想過做基金,想過做二級市場炒作一把。
最後是他的性格鑄就了他的選擇。他說:我不想做別人做過的事。
再過了一些年,他總結出來,在中國的大地上看似遍地都是機會,但實際上很多機會都是騙人的,不是真正的機會。
“華興這十年走下來,所犯的錯誤都是因為不夠專注。有時想去把握一些所謂的機會,但卻不願意真正的付出。每次當你去做一些新的嚐試,你往往都會發現,你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卻低估了做成事情所需要的努力和投入。”
於是這也逐漸形成了華興的文化:當別人很興奮地去追逐當下的熱點時,華興總是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先觀察。最後,行動的原則變成了最簡單的一條:跟著客戶的需求走,市場會指引你。
當TMT 概念在2014 年如井噴式爆發,而阿裏巴巴的上市又成功地為這輪行情製造了一個高點,大家開始擔心這個市場已經充滿了泡沫。對此包凡並不諱言,但他又已經站在一個新
的製高點來看這整個市場:“在資本麵上有泡沫毋庸置疑,但在基本麵上沒有泡沫。因為新經濟的崛起其實才剛剛開始,未來新經濟的板塊肯定在總的經濟體量中占到50% 以上的。資本永遠是不理性的,新經濟創造了高速成長的神話,導致資本的大量湧入,不可避免的推高了估值,因此在資本層麵上顯然已經有泡沫了。但這泡沫不是中概股的,而是美國互聯網板塊本身的泡沫,Uber400 億美金的估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然而這次的泡沫與2000 年美國互聯網泡沫有所不同。一家價值200 億的公司估了400 億,隻是估值上的泡沫,公司仍有基礎價值。但2000 年的泡沫情形是一家估值200 億的公司實際上可能一個子兒都不值。因此,今天的泡沫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是相對的泡沫而不是絕對的泡沫。”
在人們開始普遍對A 股TMT 概念炒作之下虛高的估值擔憂的時候,包凡把這看作是新經濟對傳統經濟的改造。他說,一個傳統公司買了一個互聯網企業,是對自身的變革。雖然估值虛高,可是如果不做這件事,公司自身可能也確實沒有出路。這算是放手一賭。對A 股的投資人而言,在互聯網企業短期內還不能在A 股進行IPO 的情況下,在二級市場上獲得了一個投資新經濟的機會。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做這樣的產業調整是必然的。但從微觀層麵來說,投砸的案子一定不在少數。”
也許應該在此套用一句郭廣昌的話:“我們站在價值的地板上與泡沫共舞。”在泡沫中發現價值才能捕捉真正的機會。
投行本來就是身處波動性之中,所以遇到金融危機,即使是高盛這樣的航母,也會受到巨大衝擊。然而,在包凡看來,跟隨著新經濟起舞的華興資本,其業務的波動性會隨著新經濟板塊的橫向衍生而收窄。因此這種服務新經濟的戰略,本身就是去波動性的。反過來說,行業短期的泡沫調整期,也是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