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小書是我過去在各類媒體上發表過的專欄文章的合集,它們主要成文的時間是2013 年年末到2015 年年初。這一年多裏,我從香港到上海,從外資精品投行到中資投行,以一種複合的視角目睹了中國資本市場發生的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種事件,寫下了一些關於資本市場的虛虛實實。

IPO 注冊製漸行漸近是這段時間資本市場的主要話題,長達14 個月的IPO 停發在2013 年年底終於開閘,宣布新股發行體製將向注冊製方向改革,卻在第一批IPO 發行就遇上了高價發行並大比例出售老股的奧賽康。一時間輿論嘩然,即將拉開的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大幕也因為這場

鬧劇匆匆叫停。

監管與市場的角力是近些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明顯特征,改革的步伐越來越快,與全球市場同步的趨勢也愈加明顯, 然而打破舊有的慣性並不容易,注冊製不可能一步到位,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必然呈現螺旋式上升的態勢。

另一方麵,對IPO 發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也與互聯網企業密集赴海外上市有關。京東、阿裏巴巴都在2014 年登上了美國資本市場的舞台,兩家公司上市均引發了全民關注,一家是因為八卦炒作,另一家則是因為在上市地選擇上的反複,以及上市後引發的中國夢的討論。

相比為逐步推進注冊製緩慢放行的IPO 市場,並購市場才是風生水起,繼2013 年的所謂“並購元年”之後,並購仍然是2014 年A 股的主旋律。然而無論從並購的動機或是並購的遊戲規則來看,中國市場上的並購還是自成一派的玩法。我們很難依據西方發達國家的並購理論體係梳理出清晰的中國企業並購戰略和趨勢。很多並購交易的發生,呈現出奇特的“跨界”思路,炒作市值成了許多上市公司做並購的主要動因甚至是唯一動因。

此外,我們遵循的市場規則與全球的並購市場規則不接軌,成熟市場上的估值話語體係,大部分中國企業和中國投行人並不熟悉,導致我們在海外並購的過程中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如何與對方在同一語境裏對話。

在並購的過程中,估值是最枯燥也最有趣的部分,換句話說,既是技術也是藝術。聯想從穀歌手中買摩托羅拉是不是虧了?馬雲和王健林兩位大佬購買球隊哪個更劃算?這些都是涉及估值定價的經典故事。令人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投行在並購交易的估值方麵發揮的作用太少。

實際上近一年來,中國的投行從業人員早已危機感深重。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步伐加快,傳統的迎合監管要求的中國投行工作思路已無法為客戶帶來價值提升,更不能在交易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中國投行如何轉型的話題在媒體上也反複討論,但實際上明確的路徑並不存在,隻有各自嚐試和突圍。

以上都是本書中紀實的部分—— IPO 和並購交易是本書評論文章的兩大主題,附加以對投行轉型的思考、投行人生活的記錄以及職場隨筆。

此外,身處投行圈子,所見所聞各種資本市場的故事,就會發現陽光底下並無新鮮事。那些以小說之名出現的文字,無非是一個又一個相似故事的疊加和演繹,如此構成了本書中虛構的部分。

最後,說說專注。這是一個浮躁的年代。我們每天盯著手機,不斷接收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很多時候喪失了專注力。通過寫作進行思路的整理和歸納,是培養專注的過程。有段時間,我

除了寫作幾乎沒有別的業餘愛好,和朋友吃飯時還惦記著晚上回去寫文章,完全沉浸在寫作的世界裏。一年時間過去了,我忽然意識到自己已經寫了十萬字的專欄文章。隻要你能堅持專

注做一件事,哪怕隻是一年,收獲也會非常驚人。

我也逐漸發現,在各個領域裏做得出色的人,無一不是專注做事,堅持專注做事。本書最後一篇文章是采訪華興資本的創始人包凡,當天他講了許多充滿智慧的感悟,讓人敬佩而深

思。總結下來,他成功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其所從事的融資顧問領域的長期專注。

專注是最可怕的力量,與各位讀者共勉。

班妮

2015 年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