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餘年間,支付寶已經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很多人的金融消費形態,且以破繭成蝶的姿態,以其獨創的第三方擔保交易模式,迅速在網絡購物人群中掀起風暴:征服中國數億的注冊用戶,立足網上支付市場半壁江山。
2004年12月,支付寶正式獨立上線運營,這標誌著在阿裏巴巴的電子商務圈子中,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開始明晰。
到2005年,中國網絡購物用戶數已經高達1855萬人。據數據統計,其複合增長率已經高達72.6%,淘寶用戶在2005年也突破1390萬,交易額達到80億。這一年,被業界稱為“網上支付的春天”“電子支付年”,艾瑞2005年谘詢報告顯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市場規模已增至161億元。
在幫助淘寶創下可觀的交易額之後,支付寶逐漸向淘寶以外的合作夥伴開放。
從2006年開始,支付寶逐步攜手巨人網絡、E龍、卓越亞馬遜、戴爾等行業巨頭;在航空方麵,支付寶和深圳航空、海南航空、廈門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合作,讓用戶可以網上購買機票。
在購物之外,它還進入了公共事業繳費領域。2008年10月,支付寶和光大銀行在上海首次合作,推出了“公共事業繳費平台”,市民足不出戶便可以輕點鼠標繳納水、電、煤氣費用。此後,這一服務逐步向杭州、北京、天津、重慶等全國各個城市延伸。
隨著公共事業繳費業務的發展,全國更多用戶通過支付寶平台繳納物業費、保險費、學費、養路費甚至交通罰款都將逐步成為可能。
2008年,支付寶與徐州網通、雲南電信等合作,實現上網繳納通信費;在廣東韶關,全市參加社保的人員可以使用支付寶繳納醫保;在浙江,很多地市則可以通過支付寶繳納養路費。除此之外,支付寶還增加了許多生活化的場景,如AA餐費、發紅包、支付寶線下支付服務、信用卡還款等。
2009年7月6日,支付寶用戶數突破2億。時任支付寶總裁的邵曉鋒認為,支付寶應該領跑市場,引領人們改變消費和生活方式。
“人人都用支付寶”,成為所有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助手,成為支付寶的心願。
支付寶創始員工楊麗娟還記得,最初,支付寶甚至沒有專門的運營團隊,而是由淘寶財務部門的三位員工兼職。他們坐在很像小學生課桌椅的辦公桌前,隻有三台笨拙的台式電腦,還有一台破舊的傳真機,用Excel人工核對賬目。
第一筆業務是一台二手富士相機,賣價700多元。但是買家隨後就反悔了。財務部有個小姑娘比較相信風水,覺得不吉利,努力說服了買家不要退款。整個10月份,淘寶上的支付寶交易隻有30多筆,一萬多塊錢。
在說服買賣雙方使用支付寶之後,馬雲第二個需要說服的是銀行。
銀行的熱情遠遠超出了馬雲的預料。
作為淘寶網的首任總裁,孫彤宇首先找到了工行西湖支行。彼時,工商銀行是中國最大的銀行,其銀行卡的發卡量、交易額、存款餘額,都占到了全國金融機構總量的10%以上。當時的工行正在艱難地向商業銀行轉型,等待改製上市。而葛勇荻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為網上銀行找客戶,他正在為此犯愁。
中國的網上銀行業務始於1998年。當時,中國互聯網行業開始進入商用階段。第一家開通網銀的是招商銀行。1999年,工商銀行也開始跟進。但由於當時互聯網普及度不高,網銀應用的機會也很少,四五年間,網上銀行的起色不大。2003年中國C2C電子商務交易額隻有區區11.6億元。而到了2013年,僅阿裏旗下的淘寶和天貓的年交易額已經過萬億。
見到孫彤宇的葛勇荻很高興,他認為淘寶就是工行電子銀行業務急需開拓的潛在客戶。利益的互補讓雙方一拍即合。
很快,馬雲又調來了陸兆禧擔任第一任支付寶總裁。
2004年12月,浙江支付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最初的日交易量不大,但增速很快。當時負責通知交易量的員工叫倪行軍,他說:“以前支付寶日交易額每過10萬元,我就會發郵件通知大家,後來變成了每過100萬元才發郵件通知。”
當時在支付寶負責安全領域的員工邵曉鋒還記得,2005年9月,他跟總裁陸兆禧打了個賭:“我說當月做到800萬元,你輸,做不到800萬元我輸。”結果,陸兆禧輸給了邵曉鋒一條煙。後來,支付寶的日交易額單位開始進階到千萬甚至億元的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