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不僅出版了我的處女作《創業36條軍規》,也是一係列思想書籍的出版者,如今《平台戰略》即將出版,我願意共襄盛舉為此善事盡一分綿薄之力。平台戰略這個方向我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在去年和今年,關於是否應該做平台以及能否做平台的討論一直很多,其中很多參與者都是我的故友新交,我對這個話題的思考確實多一些。
做平台之所以會成為幾乎所有有企圖心企業的夢想,我想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麵是因為平台處於產業鏈的高端,不但收益豐厚、主動權大,在競爭中也會處於較為有利的位置,往往可以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平台的商業模式比較好,這是一種可以讓所有合作者共贏、經營越久價值越大的商業模式。
然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雖然平台模式如此誘人,但平台戰略也是最難成功的一個戰略。
首先,選擇平台戰略的企業需要有能力累積巨大規模的用戶。至少需要獲得同行中規模第一的用戶,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在我的經驗裏,要在一個大市場中做到用戶規模第一不僅需要產品過硬,還需要正好契合用戶強烈需求的市場機緣,甚至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市場推廣手段,從某種角度說是可遇而不可求。
其次,選擇平台戰略的企業需要提供給用戶有著巨大黏性的服務。一般而言,隻要為用戶提供一個強需求產品就足以成功,但是如果想做成平台,僅僅靠給用戶提供產品是遠遠不夠的,這類企業必須是服務型企業,而且應該服務於用戶的硬需求,實際上這類服務是屈指可數的,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最後,選擇平台戰略的企業需要有合作共贏、先人後己的商業模式。中國人習慣“吃獨食”,企業但凡有點兒實力,便希望產業鏈上下遊都由自己做,所有利潤自己通吃,這種思路是做不成平台的。所謂平台,是為別人搭建的,讓別人來賺錢的。隻有在平台上經營的合作夥伴良性成長,平台才能生存和壯大;隻有讓合作夥伴賺大頭、自己賺小頭,才能做成所有合作夥伴的平台。如果沒有這個理念,便不可能做成平台。簡而言之,做平台需要的是“以德服人”,而非“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隻有做到合作夥伴做不到的事兒或者比合作夥伴自己做性價比更高的時候才能成為平台。
在構造平台的過程中,創業者需要審時度勢,即如雷軍先生所言的“順勢而為”,如果曆史給予我們一個做平台的機會,我們就應該擺正理念、設計好符合平台的商業模式、把握住機遇,深入實施平台戰略,做一個在用戶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平台;如果老天沒有給我們這個機會,我們就踏踏實實做一個垂直服務企業,用好平台。
孫陶然?北京大學企業家俱樂部執行理事
拉卡拉支付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
《創業36條軍規》作者
第一時間拿到中信出版社送來的《平台戰略》書稿,我便被委托為本書寫序。因平台戰略是目前互聯網從業人士最關注的領域,中信出版社這一主題的精彩圖書,恰逢其時。本人不才,正處於中國互聯網下一個十年發展機遇的十字路口,也就願意就“平台”這一話題,和讀者以及業內人士共同學習,作一些討論,推介。
國內商業圖書的暢銷榜,長期被國外作者所占據,從《影響力》到《長尾戰略》,從《藍海戰略》到《Facebook效應》,無一例外。國內作者,很少敢挑戰這一領域。這一方麵是因為讀者的原因,更主要還是作者的因素。讀者喜歡購買、閱讀登上過國外排行榜的商業管理類圖書,似乎靠一本書就能給自己答疑解惑。於是,各類商業和管理類圖書,不斷登上國內圖書的暢銷榜。這些圖書,打開了中國人的視野,對推動中國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相比而言,國內的商業作家,除了寫各種成功和失敗的故事以及商業人物的圖書能引起一些波瀾,純商業理論方麵的著作,鮮有大受歡迎的。很多作家寫的書,甚至沒有機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