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眾籌起源和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的進化與爆炸(1)(1 / 2)

眾籌在1602年

顯然,英國人錯過了這個重大機會。

盡管,在1600年,是英國人成立了全球第一個“東印度”公司,但真正用眾籌方式締造現代公司製度和現代金融製度的桂冠卻要戴在荷蘭人的腦袋上。

17世紀,是一個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由政府最高權力許可的商業公司,遠渡重洋蜂擁至傳說中的東方神秘大陸尋找誘人寶藏。

1602年,這股夾雜著冒險、征服、探索和貪婪的浪潮快速擴展到荷蘭,天性熱愛貿易的荷蘭人對英國模式立刻進行了拷貝和創新。他們將英國人“私募”組建公司的方式完全變成“眾籌”,由對特定人群的募資轉向對社會大眾募資,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這是眾籌對社會大眾資本一次裏程碑式的解放,從此販夫走卒也有了參與公司投資的機會,使得今天我們倡導的“普惠金融”在四百多年前就得以實踐。

話說,荷蘭東印度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十分貴族範兒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根本就瞧不上,態度鄙夷地覺得這荷蘭小弟有點太胡鬧,居然找了1000多號阿姆斯特丹賣菜大媽、烤麵包大叔之類做股東,簡直就是“高大上”的反麵典型!可是事實勝於雄辯,麵向大眾的股票眾籌行為,為急需建造大船航行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普通百姓那裏籌集到相當於現在300萬歐元的資本,股東中,這些除了路人甲乙丙,還有荷蘭政府(政府以權力作價25000荷蘭盾入股)。

這家帶有些許草根味道的公司於1602年3月20日正式成立,簡稱VOC,中文翻譯為聯合東印度公司,就像它的“東印度”係列公司全球兄弟一樣,雖然是公司但它卻掌握著可怕的現代公司不可想象的政府職能,不但可以開展遠洋貿易,還可以自己組織軍隊,甚至發行貨幣,最為重要的,還進行海外殖民掠奪。我大明王朝著名愛國將領鄭成功大人,當時在澎湖和台灣島上趕走的荷蘭人,實際就是這些公司製的殖民者。

這家公司成立五年之後,公司的規模就超過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海上艦隊的總和,成為風頭強勁的後起之秀。到1669年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擁有超過150艘商船、40艘戰艦、5萬名員工與1萬名傭兵,股息高達40%。

當然,在這些驕傲成績背後,卻是強盜式的掠奪和殖民,1619年該公司新一任野心勃勃的CEO科恩到達巴達維亞建立了公司新的總部,為了建立對丁香貿易的壟斷,他將班達群島上的原住居民殺死或趕走。科恩第二次成功的冒險是建立起了亞洲國家貿易體係,將其貿易足跡延展到日本、朝鮮、中國等國。1640年公司獲得了斯裏蘭卡的加勒,趕走了葡萄牙人,從而打破了葡萄牙人對肉桂貿易的壟斷,1658年公司圍攻斯裏蘭卡首都科倫坡。到了1659年,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沿岸據點都被荷蘭人奪走了。1652年公司在好望角建立據點,為公司來往東亞的船員進行補給,這塊據點後來變成荷蘭的開普殖民地。此外荷蘭還在波斯、孟加拉、馬六甲、暹羅(泰國)、中國大陸(廣東)、福摩薩(中國台灣)、印度馬拉巴海岸和科羅曼德海岸建立據點。曆史的真相總是善惡參半,但就經濟意義來說,這卻是荷蘭人取得的巨大進步和成功。在17世紀中葉,該公司全球分支機構有15萬個,占據全球貿易總額的一半,可以說是“霸氣十足”。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大眾參與的籌資行為締造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成為曆史上第一家上市公司。伴隨這家股份公司出現,荷蘭成立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荷蘭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交易唯一的一支股票,當然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所以說,荷蘭人發明的眾籌公司,締造了現代化的公司製度,完全解放了民間資本,使得普通民眾分散的小額財富得以資本化,雖不幸成為帝國擴張的工具,但在客觀上的確順手搭建了現代金融生態體係。

同時,伴隨遠洋貿易需要,抵押出現了,保險出現了,期貨出現了,在現代金融曆史上扮演核心的銀行和證券交易市場出現了。當時狡猾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依靠交易所而好多年得以避免給股東分紅,因為小股東們可以方便地通過交易所將不斷漲價的股票兌換為現金,並發明出最早的股市操縱技術,如“賣空(賣出自己並不擁有的股票,當股價大跌時再購回)”“賣空襲擊(通過內部勾結合謀做空股票,因其市場恐慌拋售後再低價購回賣空股票獲利)”“對敲(合謀互相買賣股票以操縱股價)”“囤積股票(囤積或買斷某股票,逼迫其他買家不得不高價購入以獲利)”,等等。

更為有趣的是,正是這種眾籌建立起來的公司,遠洋冒險走錯路跑到了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曼哈頓地區,用價值24美元的商品從印第安土著手中換回這片大荒地,並命名為“新阿姆斯特丹”,而今天的我們則叫它“紐約”,也是全球金融之都。麵向大眾籌資的公司基因在那時落地生根,為今天掌握全世界金融秘密的華爾街走向巔峰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