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1 / 2)

電子商務創世紀2013年初,電子商務業內流行一個段子:電商A叫賣說:快來看,本店商品白菜價。電商B淡淡地說:你傷害白菜了。

2012年12月21日,在所謂的瑪雅曆末日的最後一天下午,我在北京南五環亦莊的一個電商倉庫觀摩點貨發貨。幾萬平方米的庫房裏麵都是貨品,幾百名年輕的男女白領們穿著羽絨服,在零下十幾度的倉庫裏麵一邊跺著腳,一邊掃描價值幾元的貨件。這一刻,電商對我來說是如此生動具體,又如此冷酷。

而就在電商自我解嘲的同時,還有這樣一個令人振奮的預測,那就是到2016年,將發生兩件與電商相關的大事。一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簡稱經合組織)預計中國可能最早會在2016年就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與此將同步發生的是,到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將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電子商務經濟體。經濟發展拉動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推動經濟發展,兩件事相輔相成。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這話已經用來形容過很多中國社會的關鍵時刻,但是描述時下中國的電子商務領域卻更加傳神。一方麵,中小電商們叫苦不迭,陷入價格戰泥沼和供應鏈失衡的困局。而極度脆弱的客戶忠誠度,連僅有的幾家電商巨頭也都一夕數驚,不敢掉以輕心。另外一方麵,各項高速增長的數據,又預示著中國很快會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電商市場。政商界苦苦尋覓多年的巨大內需市場通過鼠標就能如此真實地觸及。

還記得,十多年前中國幾大門戶網站怯生生地登陸納斯達克,那時候國內互聯網用戶隻有1 500萬,如今,用戶已達到五億。

2002年,中國網購交易額僅為13億元,2009年這個數字飆升至2 482億元。隨後網購步入快速發展期,2010年,交易額為4 980億元,2011年達7 826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也從2009年的21%升至43%。2012年,僅阿裏集團的銷售規模就將突破1萬億,全國電商交易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將能突破5%。越過5%這個臨界點,網購將呈現爆發之勢,並開始產生全局影響,成為改變中國零售業格局的起點。可以說,電商已經不可逆轉地改變了中國商業(絕不僅僅是零售業)的生態。

雷軍懂手機嗎?不懂,但小米手機能夠在半小時之內賣二十萬台,創造四個億的銷售額。

前言沒有人看見草生長陳年懂服裝嗎?不懂,但凡客能夠在五年之內,超過李寧,創造了近百億的銷售收入。

劉強東懂家電嗎?不懂,但京東卻在一場電商大戰中,讓所有傳統家電賣場驚魂不定,蘇寧沒有把國美當對手,卻把京東當成最強大的敵人。

馬雲懂銷售嗎?即便懂,那能與賣牛奶賣藥品的銷售員相比嗎?但天貓與淘寶所創造的“雙十一”191億元銷售額,是中國全社會一天平均零售總額的一半多!

充滿激情的薑汝祥博士敏銳地發現了以上四個案例,他對於電子商務還充滿了玫瑰色的期待——當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每年8 000美元之後(排除農村,中國城鎮水平已接近或超過這個數字),消費就進入“吃喝玩樂”階段。有了收入支撐,又有“雙十一”這樣的消費體驗,更在於智能手機交易功能的普及,誰還能夠擋住以80後與90後為核心的中國消費者,把消費的主戰場遷移到網上?

他還進一步預測,電子商務之所以在中國具有廣闊前景,是因為它有三大特征:第一,符合人性,移動互聯網競爭的是時間,時間就是生命;第二,符合客戶價值的電商模式,能夠大大減少庫存,減少渠道費用;第三,電商模式消滅了不少中間環節,從而減少了政府幹預,發展電商有助於消滅腐敗。

我們寧願相信他這種美好的構想。

一麵是巨大的希望,一麵是艱難的現實,這種反差時刻在折磨著從業者以及觀察者。

不斷有人抱怨,電商浪費了過去的十年好時光。雖然一批批前仆後繼的電商公司培養了眾多電商消費者,但行業本身沒有形成健康的發展機製。這也是部分的現實。

電商行業,不是從提供更好的商品組合、更好的服務、更好的用戶購買體驗這些角度出發,而是著眼於價格戰、免費快遞、貨到付款,甚至四小時閃電快遞等方麵,這些看上去很直觀爭取用戶的做法,基礎都是過高的成本與費用,僅僅靠電商銷售商品的毛利根本無法消化。這就導致電商們陷入了“促銷——虧損——融資——再虧損——再融資”的惡性循環。本書多個章節行文再現這些電商苦苦尋求突圍的窘困內容之時,確實也每每令作者感到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