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中我開始思考:如果隱形營銷能夠用來說服我們買各種奢侈品牌和產品,那它是否能被用於更“高尚”的目的,比如促使我們買那些對社會和環境更友好的產品,甚至推廣“更加綠色的”、“更有生態意識的”生活方式?比如豐田是否能用同儕壓力讓我們購買環保的普銳斯、摩根森一家是否能用同儕壓力讓我們購買環保香皂?
當我寫到這裏時,世界氣象組織宣布,過去的10年是溫度最高的10年,很多科學家將這一趨勢歸咎於人造汙染將熱量滯留在大氣中。2010年,你也許還記得,11 000人在莫斯科因高溫而死亡;洪水襲擊了巴基斯坦、泰國和越南;澳大利亞的暴雨;印尼和中國部分地區遭遇幹旱—所有這些悲劇至少有一部分是由全球氣溫變化造成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的目標之一,就是讓摩根森一家在他們的朋友圈中提高他們對於綠色生活重要性的意識,並試圖用隱蔽的方式說服他們的朋友和鄰居多買一些環保產品。他們以這種微不足道但有意義的方式成功做到了。
但是,就在摩根森一家開始執行這最後一個任務之前,我在團隊裏增加了一個“環境教練”—在當地被稱為“綠色女神”的索菲·烏利亞諾(Sophie Uliano),《綠色生活:簡單八步實現環保生活》(Gorgeously Green: 8 SimpleSteps to an Earth-Friendly Life)一書的作者。她是這方麵的專家,她的職業是圍繞著幫助消費者過上更綠色的生活。
根據烏利亞諾的建議,摩根森一家開始用和他們推薦朋友購買漂亮手鐲和加州氣泡酒同樣的手段來說服他們用更加環保的方式生活。比如,摩根森家的男孩們開始帶著綠能智慧(GreenSmart)的係列包(完全用可回收材料製成的環保背包、斜挎包、午餐盒)去上學。果然,一些他們的同學很快就開始用相同的產品了。吉娜把這些包作為野餐手提包介紹給了她的朋友們—“完美保溫,讓熱的東西一直熱,冷的東西一直冷。”她告訴他們。這個嵌在整個實驗中的微型實驗比我想象中的效果還要好。在摩根森一家執行完環保任務的60天中,ChatThreads發現摩根森的朋友和熟人所參與的“綠色”活動驚人地增加了31%。此外,影響力似乎也很持久,ChatThreads的分析表明,在30天之後,同一批朋友和鄰居仍每天進行至少一次“綠色”行為或活動—或購買一件環保產品。
事情的真相是,同儕壓力是讓人們有環保意識的唯一方式。最強有力的說客(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是什麼?就是負罪感。自然地,大多數人都知道過環保生活的重要性,我們讀過有關的文章,也看過電視紀錄片。但是在這個媒體過載和即時健忘的時代,我們同輩的影響力比以往大得多。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當埃裏克作為中心角色,向他的朋友們推薦他正使用的綠色產品時,房間裏的每個人都專心地聽著他說話,而且之後他們的習慣也的確改變了。
這很容易想象。有個女人和她的一個朋友說她剛買了一個綠能智慧的包。後者也去買了一個,然後告訴了她的6個朋友,之後那6個人也去買了包,又各自告訴了她們的朋友。或者,一個商務人士登上飛機,他的筆記本電腦裝在一個綠能智慧的包裏,坐他旁邊的人問道:“你那個包是從哪裏買的?”而那個乘客恰好是一個知名的博主,他買了那個包然後在擁有眾多讀者的每周專欄裏提了幾句。一天之後,有25萬個讀者知道了綠能智慧品牌和它的產品,而且還在綠能智慧的Facebook頁麵點擊了“喜歡”—記住,如果我們的Facebook朋友“喜歡”一個產品,我們就會把這當成一個事先認可,然後也“喜歡”它。從那之後,關於這個品牌的傳言—以及品牌所代表的含義—像病毒一樣傳播開來,然後很快就會吸引全世界的關注,比那些最精明的營銷者、廣告商或企業花大價錢做的營銷活動更加有力、深入,消費者的忠誠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