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削繁去冗留清瘦--簡潔談(1 / 2)

據史書載,有人曾請教墨子:"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答道:"青蛙日夜叫個不停,卻沒人理睬,而公雞一叫,則天下為之震動。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要有目的,要合時宜。"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卻不明此理,說起話來不是東扯西拉,噦噦唆唆,就是誇誇其談,天花亂墜,仿佛少說幾句便對不起他的聽眾朋友,或者不能顯示自己的身份、顯露自己的"口才"。據說,有人曾問美國大作家馬克·吐溫:"講話是長篇大論好呢,還是短小精悍好?"馬克·吐溫沒有正麵回答,而是講了一個風趣的故事:一個禮拜天,他到教堂去,適逢一位慈善家正用令人哀憐的語言講述非洲慈善家的苦難生活。當慈善家講了五分鍾後,馬克·吐溫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捐助五十元。慈善家講了十分鍾後,他決定把捐款減至二十五元。慈善家滔滔不絕講了半小時之後,他又決定將捐款減至五元。結果當慈善家講了一小時後再拿起缽子向聽眾哀求捐款時,馬克·吐溫卻從缽子裏拿走兩元錢,作為耗費了寶貴時間的補償。英國人波普對這類誇誇其談者曾有過尖刻的批評:"話猶如樹葉,在樹葉太茂盛的地方,很難見到智慧的果實。"清代畫家鄭板橋有詩雲:"削繁去冗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當今語言大師們則認為:言不在多,達意則靈。可見,用最少的字句,包含盡量多的內容,是說話交際的最基本的要求。滔滔不絕,出口成章,是一種"口才",而善於概括,詞約旨豐,一語中的,同樣是一種"口才",而且更為難得。二千年前,馬其頓國王率領軍隊遠征印度,時值盛夏,將士們口幹舌燥。國王無奈,派人四處找水,結果隻找來一杯水。國王高舉水杯,對將士們喊道:"現在已經找到一杯水,有水就有水源,為了找到水源,前進吧!"說完,便將那杯珍貴的水倒在地上。將士們受此鼓舞,群情激奮,頑強地向前線衝去,奪取了戰鬥的勝利。試想,倘若國王自己把水喝了,再發一通冗長的訓示,恐怕是不會奏"群情激奮"之效的。

從語言交際的實踐看,短小精悍的表達大致有這樣三個特點:

1.概括性人們在交流思想、介紹情況、陳述觀點、發表見解時,為了使對方能夠很快了解自己的說話意圖,領會要領,往往使用高度概括、十分凝煉的語言,提綱挈領地把問題的本質特征表達出來,以達到一語中的、以少勝多的效果。不少領袖人物都具有這種能力,他們善於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勢,抓住問題的症結,且能用準確精當的語言加以概括表達出來,其作用和影響非同一般。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在一次溯江視察途中與同船的船員們握手時,有一位1人卻縮著手,麵對總統靦腆地說:"總統,我的手太髒了,不便與你握。"林肯聽後笑道:"把手伸過來吧,你的手是為聯邦加煤弄黑的。"短短一句話,聽似極為平常,卻高度概括,得其要領,充滿感情。

事實上,不管世事多麼複雜,不管產生多麼深奧的思想,說到底,就是那麼一點或幾點經過概括和抽象了的認識。而這些要點,是精華,是核心,是本質,是鑰匙,隻要抓住它,就能提綱挈領,一通百通,產生"片言以居要,一目能傳神"的效果。恩格斯曾說:"言簡意賅的句子,一經了解,就能牢牢記住,變成口號。"難怪毛澤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等名言警句至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2.應急性由於客觀環境的限製,有時根本由不得你長篇大論,侃侃而談,隻能逼住你三言兩語,述其概要。例如在戰場、在搶險工地、在各種危急關頭,甚至是一對情侶在汽笛已經拉響的月台上話別,誰也來不及去高談闊論。在這種情況下,惟其簡明扼要的話語,才能顯示其特有的鋒芒。公元209年,陳勝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僅用了四十六個字的話語,就向九百餘名戍卒發出了起義動員:"公等遇雨,度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寥寥數語,精煉,概括,極富號召力。與此相反,在緊急關頭作長篇大論,則事與願違。1812年英美戰爭全麵爆發前夕,美國政府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對英宣戰問題。會上,一位議員的發言競從下午持續到午夜,而這時會場上大多數議員早已進入夢鄉。結果,當另一位議員又急又怒地用痰盂向發言者頭上扔去而使發言終止、通過決議時,英國人已經打到了美國人的家門口。不難想象,這種"馬拉鬆式"的發言,超出聽眾心理的承受能力,讓人無法接受是一個方麵,貽誤戰機所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計算。為了製止冗長的發言,現在不少國家采取了一些絕妙的措施。美國南部一些地區規定,發言人講話必須手握一塊冰,他講多久,就握多久。非洲有一個民族,規定講話時隻允許站一隻腳,當這隻腳站累了,另一隻腳落地時,講話即被終止。如果說寫文章可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那麼,在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的今天,說話則應提倡"有話則短,無話則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