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這本書的主角,就是史上有名的暴君楊廣,後世的演義小說更是將其刻畫的惡貫滿盈,所有的功績全被抹殺了。

當然,本書的主角是現代人轉世後重生的楊廣,已經不在是曆史上那個楊廣了,所以他的是非功過,還得讓讀者看過後再去評說。

我們來談談曆史上那個楊廣,個人認為,隋煬帝不是沒有過錯,但總的說來是功大於過。而後人對當時的曆史真相也無法得知,其實好多曆史的真相都會被當時的統治者淹蓋的,現在也一樣,而楊廣的功業卻是怎麼也淹蓋不了的,而他的過,卻能編出很多來。

成王敗寇,就象劉邦為得江山而中傷項羽,那李世民得江山中傷楊廣也不是不可能的。就是近代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楊廣的過是否真的後人因無法得知,隻有從史料中窺其一二。

隋煬帝和唐高祖李淵是表兄弟,都出身門閥貴族,同屬著名的關隴集團,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之後(楊廣的祖父是楊忠,李淵的祖父是李虎),母係都出自西魏大司馬獨孤信家族,都是高幹子弟,同時也上演了動人心魄的曆史悲喜劇。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在位14年(604年——618年)“統一江山”、“修通運河”、“西巡張掖”、“三遊江都”、“三駕遼東”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

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當時人們認為“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為南北……”當年符堅百萬大軍都沒有突破長江天塹。可見這是非常難以完成的任務。

可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一舉突破長江天塹,這是演義中那個昏庸無能的皇帝做能做到的嗎?隋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於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讚揚。“天下皆稱廣以為賢”。

20歲的楊廣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麵。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從此中國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這要比李世民指揮部隊平定各路農民起義與割據的小軍閥要戰功卓著。隋煬帝楊廣的統帥才能可以一斑!

隋煬帝繼承其父文帝遺願,下令開挖修建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功萬代。

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修建大運河是凝聚中國之舉。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隋煬帝為中國後代子孫萬代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可以說,他在這方麵是不朽的、是很難有人比擬的……

隻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勞民傷財導致滅國。如此浩大的工程誰修建都不討好,誰建都會傷國體,誰建在當時都會被唾罵……後世演義竟然誇張到說隋煬帝僅僅是為了遊樂才修建大運河,這個說法實在難以令人采信。有誰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還有誰敢做如此大的手筆?大概隻有氣魄同樣浩大,修建萬裏長城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韋雲起揚言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麗交易,率軍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備。韋雲起率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裏處,突然發起進攻,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餘人,從此,契丹人元氣大傷。隋朝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強大,契丹人直到幾百年後的宋朝時期才再次崛起。

公元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派軍滅了吐穀渾。開拓疆域數千裏,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裏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並實行郡縣製度管理。使之歸入中國統治之下。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鬥拔穀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

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穀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近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曆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麼遠的地方,隻有隋煬帝一人。隋揚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績。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這是舉世創舉。

隋煬帝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我國威、暢通絲路。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