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能力拓展(1 / 3)

小孩子的可塑性較強,學習潛力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無論是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還是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孩子都會在好的環境中,或經潛移默化,或通過刻意模仿漸漸具備,家長應為孩子營造好的氛圍,並在孩子需要幫助時給予必要的建議和指導。

寫作巧起步

早鋪墊。寫作的基礎是詞彙的積累,父母與孩子交流時要多使用修辭詞語。

多積累。背誦是積累詞彙、句式的好方法。遇到好詞、好句、好段,就讓孩子背下來。

巧起步。看圖說話、擴句遊戲、幾句話小日記等,都可以訓練孩子的寫作能力。

許多小學生一提到寫作文就頭痛,家長也非常關心寫作輔導問題。雖然小學三年級才開始正式寫作文,但是對一二年級的孩子的寫作能力,早鋪墊、多積累、巧起步是非常重要的。

寫作的基礎是詞彙的積累,隻有積累了一定的詞彙量,掌握了合適的表達方式,孩子才能準確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多孩子寫出來的文章幹巴巴的,像流水賬,究其原因就是詞彙匱乏。

詞彙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日積月累。所以應該在一二年級,甚至學前期間就開始做準備。

口語訓練能為孩子的寫作打下好基礎。

在一次教師培訓上,有一位教育學專家提到,國外做過一個有趣的跟蹤調查,調查發現,如果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長,喜歡用長句子、詞彙豐富的語言與孩子交流,那麼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比在習慣說短句子的家庭長大的孩子發展得好。這樣的孩子進入高中和大學後,語文成績一般都很優異。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父母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觀察、傾聽、模仿、學習的對象。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

我同事田老師的兒子作文寫得非常好。我曾留意觀察過她與兒子相處的細節。

學校組織雲台山旅遊,她拉著兒子的手沿著山路拾級而上。旁邊是山澗,流水潺潺,另一側是各種繁茂的樹木。雖然一路上我也是不停地指著這些美景讓女兒欣賞,但是我發現田老師描述得更細,形容得更妙。

她會停下來讓兒子細聽流水發出的不同聲音。她兒子當時隻有七八歲,隻會說“是的,聲音不一樣”,她馬上接道:“有的發出細碎的流水聲,那是它們在說悄悄話;有的發出悅耳的叮咚聲,那是它們在唱歌。”

她兒子好奇地接道:“有的發出嘩啦啦的聲音,挺大的,像是在吵架。”大家聽了都笑起來。

田老師笑著糾正:“吵架是不愉快的,可是你聽,它們多開心呀!我覺得這不是吵架,應該是歡笑。”

從書籍中借力,反複閱讀、背誦優秀段落和短語。

不是每個家長都有很高的文學素養,但這不妨礙我們從書籍中借力。我的法寶就是遇到好詞、好句、好段,就領著孩子多欣賞、品讀。“無筆不讀書”,每次讀書我和女兒手裏總是拿著一支筆,遇到喜歡的句子就劃下來,反複讀幾遍,和女兒一起討論哪些句子描寫生動,哪些觀察細致,哪些想象豐富,或者摘抄下來背誦。

反複精讀一本書,也能獲得相當好的功效。為了培養學生的朗誦能力,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在班裏舉辦朗誦比賽,要求學生每人自選一篇文章,在家琢磨語氣和表情,練熟之後背下來,參加班級的比賽。後來我發現,在那之後,很多文章中的詞彙和句式都會出現在孩子們平時的對話和寫作中。看來這些好詞、好句已經深深地印刻在他們的腦海中了。

在親子互動中訓練孩子的口頭作文。

女兒剛上學的時候,我給她挑了一些繪本和圖多字少的故事書。這些書把故事情節生動地描繪了出來,配上精煉的語言,妙趣橫生。

我把這樣的書都當成訓練看圖說話的素材,對女兒進行語言訓練,每一次讀書都是一次口頭作文練習。書上簡單的文字就是故事的梗概,大量的插圖中有我們需要的具體情節。我給女兒讀完書上的文字後,就會指著插圖讓女兒留意上麵的細節,觀察人物的表情,體會主人公的心理;看看人物的動作,推測故事發生的情節;留意旁邊的花花草草,感受故事發生的環境。女兒在交流中做到了遣詞造句,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梳理出一個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尾,甚至生動地講出細節。我會適時糾正她用詞不當的地方。而我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能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女兒會注意自己想說又說不清楚的話媽媽是怎樣表達的,用了哪些形容詞讓故事生動豐滿起來。

我記得有一頁書,畫的是小兔子和小貓咪手拉手在草地上玩兒,女兒簡單地用一句話就說完了。我指著天空讓她觀察顏色,指著野花、樹木讓她猜季節。她馬上說:“春天到了,花開了,樹葉綠了,天藍藍的。”

我表揚了她,然後啟發她進一步細說花都有哪些顏色。她講得更生動了:“許多花兒盛開了,有雪白的,有火紅的,有嫩黃的……”這些詞正好是前幾天她在語文課文中學過的。

我和女兒的看圖講故事是互動式的,一般她講完,我會再講講我的版本。當然我要比她講得更細致,更生動,用上更多的形容詞。我指著圖上被風吹動的枝條告訴她:“春天來了,花兒咧嘴笑,柳條在風中舞蹈。”聽見我把飄飛的柳條看成在舞蹈,女兒好奇地睜大了眼睛,小聲地重複了一遍。

令我欣喜的是,幾天後我們一起在小區花園中散步,她指著柳樹說:“媽媽,媽媽,看柳樹又在跳舞了。”看來我的示範真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女兒。

我們還常玩一種“擴句”的遊戲。就是給一個簡單的、幹巴巴的短句添油加料,補充擴寫,使之更為豐滿。例如“我和小弟弟一起去池塘邊玩。”我會啟發她補充是什麼樣的小弟弟?怎樣去池塘邊玩?玩什麼?最後這句話就被擴寫成“我和胖乎乎的小弟弟,手拉著手蹦蹦跳跳地去池塘邊玩釣魚遊戲。”這種練習在她三年級正式開始寫作文時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幫助女兒把事情講清楚、說生動,令她獲益匪淺。

從二年級開始,我讓女兒開始了初步的寫話練習,要求她每天寫幾句話的小日記,記錄我們之間的點點滴滴。

剛開始她也不知道從何寫起。我一般先和她聊天,說說當天發生了哪些高興事、傷心事。當她能說出幾個好句子時,我就提醒她“把這幾句寫出來就行”。她慢慢地發現寫幾句心裏話是件挺容易的事。

當時她認字不多,好多字不會寫,一句話中有漢字有拚音,但是不影響她的表達。如果她表達的不好,我會手把手地領著她反複修改,添加形容詞,刪減廢話,甚至換一種方式表達。在反複的修改中,孩子學會了詞彙的運用,文字的駕馭和素材的取舍。

有時候我們外出遊玩後,我也會領著她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我很反感記流水賬,所以從來不要求孩子完整地寫自己先幹了什麼,後了幹什麼,隻要求她用生動的語言,哪怕隻描述一個細節、一點心情、一個小事物,隻力求精彩,不求篇幅。

最初她隻能寫一兩句話,後來越寫越長,越寫越愛寫,也越寫越會寫了。

其實,培養孩子的寫作素養,大可不必專門給低年級的孩子報訓練班,家長潛移默化的溝通培養起到的效果或許更理想。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

激發閱讀興趣第一步——營造讀書氛圍。

激發閱讀興趣第二步——先挑愛看的購買,再慢慢擴寬書的挑選範圍。

激發閱讀興趣第三步——小技巧降低孩子對閱讀厚書的畏懼感。

現在的孩子身邊有太多誘惑,好看的電視節目、驚險刺激的電子遊戲、有趣好玩的項目,對於小孩子來說,這些都遠比讀書吸引力大。怎樣才能讓孩子愛讀上閱讀呢?關鍵就是從激發興趣開始。

我曾無意中看到一期電視節目,對此印象非常深刻。

那是一個有關家庭教育的欄目,有一位媽媽向教育專家抱怨自己四歲的孩子不愛讀書,於是專家登門去做實地調查。從所購圖書到家庭布局,從父母講故事到孩子自己玩耍,專家耐心細致地觀察,全麵了解了她和孩子的情況後給出以下建議:

一、先為孩子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這個媽媽講故事的方式不對,整個氣氛也不對。媽媽講故事時,讓孩子坐在體側,而不是懷抱孩子。媽媽講故事的語氣不生動,不會用高、低、粗、細等不同的聲音繪聲繪色地講故事,所以吸引不了孩子。孩子一會兒東張西望,一會兒摸摸這兒摳摳那兒,聽不了多久就跑開了。

專家親自給這位媽媽示範了一遍。她從書架上挑了一本《狐狸和熊》的故事書,把孩子抱過來,先跟孩子聊了一會兒熟悉彼此,然後她摟著小孩開始給孩子讀書。

專家故事講得太生動了,每當讀到熊的對白她就用粗憨的音色,模仿狐狸時則是尖細中透著狡詐。遇到愉快的情節,她的聲音裏都帶著笑意;悲傷的時候,她的語言和表情是那麼的沉痛。孩子剛開始聽時還扭來扭去,聽了一會兒就被吸引了,他兩眼緊緊地盯著書本一動不動,表情隨著故事情節的開展而變化,故事發展到最後,小狐狸失敗時,他竟然傷心地掉下了眼淚。連他的父母都驚訝於孩子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