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已有了這樣一個序列:焦慮——危險——無助感(創傷),我們現在可以對上述討論做一概述。危險性情境是一種認識到、記憶起或預見到的無助情境,焦慮是對創傷中的無助感的原初反應,並在隨後的危險性情境中做出求援信號而複現出來。過去曾被動地體驗過創傷的自我,現在以一種微弱的方式主動地重複創傷,以期能夠進行自我指導。無疑,兒童通過在遊戲中的複現表明,他們正是以這種方式對他們所接受到的每一種憂傷印象做出行為反應。以這種從被動性向主動性的轉變,他們試圖從心理上對他們的經驗加以控製。如果這就是“對一次創傷加以宣泄”這句話的意思,那麼我們就沒有必要對這一說法加以反對[見第151頁]。但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對焦慮反應的首次移置,即從原始的無助情境向預料中的那一情境移置,也就是向危險性情境的移置。其他移置隻發生於此後,即從危險向危險決定因素的移置——亦即對象失卻以及我們所已熟知的對對象失卻的補救。
“過分寵愛”孩子的消極後果是擴大了對象失卻(此即在任何危險性情境中保護孩子的對象)在與其他危險的比較中的重要性,它因而促使個體停留在童年狀態,這一生活階段的主要特征,是動作方麵和心理方麵的無助。
到目前為止,我們尚未論及現實性焦慮與神經症性焦慮之間的差異。關於這種差異,我們是知道的。一個現實性危險是一個人受到的外部對象的危險,而神經症性危險則是一個人受到的本能要求的危險。如果本能要求是某種真實的事物,那麼其神經症性焦慮也就具有某種現實基礎。我們已知道,焦慮與神經症之間所以具有某種特殊的密切關係,原因就在於,自我也可以在焦慮反應的幫助下對本能危險加以防禦,正和它可以通過焦慮反應的幫助對外部危險加以防禦一樣。但是,這一防禦活動在神經症中的逐步產生是因為其心理機構之不完善。我們也已得出結論,認為本能要求往往隻變成一種(內部)危險,因為它的滿足會引起外部危險——也就是說,因為內部危險代表著外部危險。
另一方麵,外部(現實)危險要變成對自我而言是重要的,它就必須設法加以內化,它就必須被患者理解為與過去體驗過的某種無助情境相關。對人類而言,他似乎不具有或隻在極微弱的程度上具有對外來危險加以本能認識的天賦。年幼兒童經常做些會危及他們生命的事。這也是他們不能沒有保護他們的對象的原因。就患者在其中感到無助的創傷情境而言,外部危險和內部危險、現實危險和本能要求均彙聚其中。不管自我是否遭受無休止的痛苦或經驗到無法得到滿足的本能需求的持續累積,其結構情境都是同樣的,而且自我的運動無助會在心理中得到表達。
在這一方麵,幼兒早期令人不解的恐怖症值得再次論及[第136頁]。對於其中某些形式,如對獨處、黑暗、陌生人的恐懼等,我們已經能夠將之解釋為對對象失卻之危險的反應。而其他形式如對小動物、雷、暴雨等的恐懼,也許可以解釋為應對現實危險的先天準備狀態(congenital preparedness)的殘跡,這種先天準備狀態在其他動物中發展得非常強烈。對人類而言,這種遺傳殘跡隻有與對象失卻有關的那部分才是適當的。如果童年期恐怖症變得固著化,並持續到日後生活且越來越強烈,那麼分析會表明,它們的內容已與本能要求發生聯結,並也代表著內部危險。
三、焦慮、痛苦和悲傷
由於有關情緒過程的心理學還很不發達,所以,我下麵就這一論題的試探性闡述隻能請求讀者給予寬宏大量的評判。這一問題產生於我們前麵所得出的一個結論,即焦慮是對失去某一對象之危險的反應。我們已經知道,對失去對象的反應之一是悲傷,因此,我們所麵臨的問題是,對象的失卻在什麼情況下導致焦慮,又在什麼情況下導致悲傷?在前麵一次討論悲傷問題的機會中,我發現,悲傷有一個特征一直未得到解釋,那就是它的特別的痛苦(painfulness)[參見第131頁]。而且,離開某一對象也會是痛苦的,這似乎也不證自明。因此,問題就變得更加複雜化:與某一對象的分離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焦慮,在什麼情況下產生悲傷,又在什麼情況下僅僅產生痛苦?
這裏我想立即指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沒有多大希望的,我們必須滿足於對其間某些區別以及某些可能性做出描繪。
我們仍將以我們相信是理解了的情境作為起點——即一個嬰兒與某一陌生人而不是與其母親在一起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嬰兒會表現出我們將之歸因於對象失卻之危險的焦慮。然而,他的焦慮無疑較此遠為複雜,並因而值得更深入的討論。他確實具有焦慮,這是毫無疑問的;但他的麵部表情及其哭泣反應表明,他同時也體驗到了痛苦。這種焦慮似乎還結合著某些在日後需分離出去的東西。他目前尚不能區分暫時性缺失(temporary absence)和永久性消失(permanent loss)。在他看不到母親時,他的行為好像是母親再也不會來看他了。在他知道母親的消失往往繼之以她的複現之後,相認的經驗,即反複不斷的慰藉經驗(consoling experiences)是必不可少的。母親往往通過一個常見的遊戲來促進嬰兒的這種知識,即用雙手遮住臉麵不讓嬰兒看見,然後又展開雙手露出臉麵引逗他的高興。在這些條件下,嬰兒感覺到想念(longing)而不伴有失望(desp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