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僑報》:林老師您好。這回的專題是和高考改革(這個改革的一個初衷也是為了引導孩子們提前做好將來的規劃)對將來職業規劃帶來的影響,所以想請您從專家的角度來談談這一改變的優劣點以及職業規劃的一些基本常識。
1.職業規劃對一個年輕人來說為什麼有重大意義?
職業規劃對年輕人的重大意義體現為三點:
(1)主動擇業:讓人生奮鬥從無意識變成有意識。有位牧師的墓碑上刻著手跡:“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同樣,如果每個人都能把職業規劃做好,便有50%的機會讓自己成功。相信奇跡才能看到奇跡,職業規劃讓勤奮的雙腳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2)科學擇業:讓自己的能力匹配社會的需求。職業規劃讓人知己知彼,知己是不埋沒自身優點和長處,不回避自身缺點和短處;知彼是探索外在世界,包括行業特征、就業渠道、工作內容、職業發展前景、行業薪資待遇等。在對內對外深入了解後,科學積累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做到“人職匹配”。
(3)係統擇業:讓思維從零散變得更加有邏輯。同樣對待一份工作,在其他條件等同的情況下,因為受過四五年係統地訓練和學習,上過大學的人和沒上過大學的人思維和處理方式肯定不一樣。
簡單來說,職業規劃可以讓年輕人避免“三沒”和“三靠”。三沒:沒目標,沒準備、沒信心。三靠:靠簡曆,靠運氣,靠關係。
2.職業規劃最早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
如今,我們更多倡導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根據薩珀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大學生處於職業生涯探索階段,正好跨越該階段的過渡期(18~22歲)和試驗承諾期(22~24歲)兩個時期。在這兩個時期,大學生個體能力迅速提高,職業興趣趨於穩定,逐步形成對未來職業生涯的預期;完成了職業學習和職業準備,大學生畢業後則會走上初次就業崗位,正式開始職業生涯。
當然,萬事無絕對,比如有的大學生還要讀研、讀博,可能職業規劃會晚一些;而有的年輕人高中畢業就準備找工作或者考個技校什麼的,職業規劃就要提前到高中甚至初中。總之,職業規劃最早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要視個人而定,原則是需求而不是時間。人生越早改變,就越容易改變。一個人年輕時培養起來的心智成長度和心靈成熟度,將會決定他一輩子的命運。
3.如何科學看待這種規劃?是一次成型還是應該隨著年齡增長加以調整?
由於人的判斷是基於過去的經驗,因此任何計劃都不是第一次就完美的,職業規劃也不是一次成型的,根據外部的環境和個人的發展要不斷修正。外部的環境包括行業的趨勢、企業的運營、家庭的變故等等,個人的發展包括年紀的增長、興趣的轉移、能力的提升、職位的變遷等等。這些情況總會影響到人的決定。職業規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不能隨便更改,手段可以隨時修正。
4.高考模式的重置是否會提前職業規劃?這種重置對職業規劃來說有什麼好處或者壞處?
我認為,高考改革方案的確對職業規劃有所影響。比如外語退出高考,這就意味著外語考試及其成績表達和使用更加趨於科學、合理。讓外語成為一門在社會上生存必須掌握的技術,就如同駕駛技術,不是以考試強迫你,而是你生活的基本需要,你會自發地學。比如文理不分科,這讓人才的知識結構多元化,符合當下社會複合型人才的趨勢。比如推行職業院校分類招考和注冊入學,推廣“知識+技能”的考試方式,這也緊密結合社會上技術型人才緊缺、吃香的需求。我剛接觸過浙江寧海一個開辦泥金彩漆技校的案例,認為他們的思路很好。有條件有能力上大學的去上,而有的人與其去讀一般學校一般專業的大學,不如實實在在地學一門手藝。這種情況就要把職業規劃提前到高中甚至初中,這需要學生、家長、學校多方共同努力。高考模式的重置對職業規劃來說總體是好處多一些,讓人才發展更多元、更貼近社會現實。
5.如果能提前到初、高中,那麼規劃側重各在什麼地方?
職業規劃提前到高中的話,那主要側重是考慮自己是讀大學還是考技校的選擇。這樣的另一個好處是,高考填報誌願時就很有目的性、科學性和自主性、選擇性。個人建議職業規劃不必強求做到初中。現在社會發展,學曆讀到高中是一個基本,隻能讀到初中的很少了。如果把職業規劃提前到初中,那可能會無形中增加孩子的負擔,也剝奪掉本該屬於學生的快樂。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主題。不過,做一些性格測試、智力優化等方麵的事情還是可以的,小學到初中,職業規劃的重心在於父母。
6.職業規劃是越細越好還是分大類?
職業規劃到底是細分還是分大類?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職業規劃到底是什麼?可以拆解來看,職:職位、職責、職務——認真工作;業:學業、專業、企業——正確選擇;生:生計、生存、生活——提高收入;涯:天涯、海涯、懸涯——豐富經曆。認真工作是基本前提,正確選擇是成功秘密,提高收入是核心問題,豐富經曆是附加問題。也就是說,大類就四類,這些大類要做長期規劃,而細類則需要短中期目標。把困難的、久遠的事情交給時間,把簡單的、眼前的事情交給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