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四章 雛鷹展翅2(1 / 1)

她,為北京市職業高中奪得了第一枚“銀帆獎”獎牌。

算盤,這一中華民族的古老計算工具,即使在電子計算機時代的今天,仍然煥發出她神秘的魅力。不僅中國人廣泛使用,外國人也對她發生了興趣,爭相引入算盤和珠算技術。

在中國,懂得珠算技術的人不可謂不多,然而,技術真正達到峰巌狀態的人卻很少。到1987年7月止,全北京市通過珠算二級標準的有二百多人,達到一級的才20多人,而達到特級的則隻有兩人,在這兩人中,有一位是一個僅十八歲的瘦瘦的姑娘,由於她在珠算方麵的突出成績,她被北京市授予榮譽極髙的“銀帆獎”。她,就是豐台區木樨園中學財會職業髙中三年級學生孫愛忠,是她,為北京市職業高中奪得了第一枚“銀帆獎”獎牌。

那麼,年紀輕輕的孫愛忠是如何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績的呢?讓我們來看看她的成長過程。早已情根深種小孫對算盤的感情由來已久。還是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小孫就愛上了算盤,從此以後,小孫就把許多別的孩子用來嬉鬧玩樂的時間花在了玩算盤上。上小學時,在學校開展的珠算比賽上,小孫經常戰敗髙年級同學,獲得了不少表彰和獎勵。

上初中後,盡管沒有珠算課,但小孫可沒把算盤擱下,多久不玩心裏就發慌,好似老朋友許久不見麵似的。

有人說,珠算能提高人的智力。對於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絕妙地結合起來的珠算,在提高人的智力上有多大魔力,我們且不管它,但是小孫的確很聰明。中學時小孫的各科成績都很好,完全可以考一個重點高中,可她卻出人意料地報考了財會職業高中。她知道,在財會職業高中,有她的老朋友——算盤在等著她。

恰似如魚得水

進了財會職髙,每天都能與算盤打交道的小孫的高興勁就甭提了。對算盤的愛好加上勤學苦練,再加上蘇佳煥老師(同年獲市“伯樂獎”)的耐心指導,小孫的珠算技術迅速提高。從一九八五年一月到十二月,小孫從過八級到過二級,一年之內連克七關。真是奇跡!並非一帆風順

猶如爬山,愈臨峰頂便愈難攀登一樣,學習任何本領,愈學到髙深處,便愈難再有進展。自從小孫過了二級,路就坎坷起來。盡管照常勤學苦練,可一級就是通不過,考了五、六次,直到一九八六年九月,才過了一級。

過—級,小孫並沒有滿足而停止她前進的步子,她把眼睛盯在了特級上。她知道要通過特級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必須下苦功夫,大幅度提高自己的珠算技術。她到處求教,珠算協會副會長戴克讓給財會學校講課,她都利用晚上去旁聽。通過多方學習,她感到自己原來的“二合”打法比較慢,改學“三合”打法,即三道題一起用心算算好後,打在算盤上,這種打法要求心算準確、撥珠準確,更要速度快,要心、眼、手統一行動。為此小孫更是沒日沒夜地練了起來,

在此期間,小孫連續五次參加了特級考核,但都沒有通過。一次次的失敗,盡管也使她有過氣餒,有過懷疑島己能力的時候,但她從來沒有放棄過學習和練習。人累瘦了,父母心疼得勸她別再考什麼特級了,可她搖了搖頭,急驟的算盤聲代表了她的回答。

終於,在19打年4月的考試中,她通過了特級,震驚了多少打了紮十年算盤的人。有人說她聰明,有人說她幸運,可小孫說:“這成績隻反映了我苦練的結果。由二級到一級,由一級到特級,兩次考核,中間都過了八個月。這期間,每一級都是考了五、六次才通過0”可見,路雖坎坷,但隻要堅定不移地一步一步往前走,終將有達到目的之時。自勉尚須努力。

在珠算級別中,再沒有比特級更高的級別了,然而小孫知道,這並不意味著她的技術達到了最高點。藝無止境,隻要不懈探索,總是會有更高點等著她去攀登。她的下一個目標,是在繼續學習的基礎上,努力創造出更新的計算方法。現在許多國家都在推廣普及珠算,她立誌要讓中國這一古老的文化成果煥發出更新更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