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做自己(1 / 3)

這本書能出版算是一個奇跡,因為它其實不是我們幾個老師作者寫的,它的內容可以說是8萬名大學生和我們一起創造的。這本書的內容全部來自微信公眾賬戶“秋夜青語”裏麵超過10萬個大學生的提問,我們把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提問和我們的回複原汁原味呈現出來,我們希望這些問答能用其最真實的力量,讓我們有勇氣麵對生活的挑戰,做自己。

我們把這些問題原汁原味地分享出來,是因為我們相信:

1.每一個大學生都會看到,你成長中的問題,也是別人成長過程中的痛,每個人都需要經曆,請拿出勇氣和智慧麵對。

2.我們希望更多教育專家、社會名人看到中國的大學生真正擔心、真正煩惱的問題是什麼,我們能否今後在幫助他們的時候更接地氣一點?

如果這本書能起到一點這樣的作用,那我們就覺得的確為社會做了一點有價值的工作。

下麵的這篇文字是我在2013年9月23日古典老師北京“做自己”論壇的發言,這篇發言大概也可以交待這些提問的由來,作為這本書的前言正合適。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很高興能在北京和大家聊聊我的故事,我想分享的是我是怎樣利用微信做中國大學生的午夜樹洞的。

現在我的微信,每天晚上可以聽到超過25000名大學生的各種吐槽。在他們的問題裏,我發現很多年輕人:

不會選擇,不敢選擇,不堅持自己的選擇——他們就是今天主題的反麵:不能從容做自己。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大學老師,我不搞科研,不搞論文,我天天花時間通過微信給全國大學生答疑,這不科學!

從另一個意義上講,我覺得我是一名真正的大學老師,因為我一直想教會年輕人學會獨立思考,用自己的大腦解決自己的困惑。

我想請各位回憶一下,在今年的熱門電影《致青春》裏,鄭薇遇到了情感困惑,她選擇了問誰?

鄭薇遇到情感問題時,她沒有找父母,她沒有找同學,她更沒有找老師傾訴。她的選擇是——午夜電台情感熱線。

說起來,午夜電台熱線是一代大學生的集體記憶,特別是我們這些70後大學生,每天晚上都是聽著午夜電台入睡的,我相信今天來的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回憶。你們有嗎?非常好,原來我們的成長經曆都是一樣的!

有些故事,年輕人願意分享給師長;有些故事,年輕人願意分享給朋友;有些故事,恰恰因為涉及到身邊的人,年輕人更願意分享給陌生人尋求幫助。

午夜電台就是這樣的一個陌生人。

後來又有了一個更時髦的說法,說這個叫樹洞——一個能把你的故事埋進去的地方。

樹洞,真是一個好名字,我相信這樣的傾訴的需求,過去存在,現在也一樣存在。

不過回想我們讀大學的時候,我們更願意撥打熱線電話給午夜電台主持人,也是因為一位好主持人的聲音,能讓我們產生安全感和信賴感,進而願意把自己的問題告訴他,希望能夠從他那裏獲得力量和啟示。

在電波時代,能夠承擔這樣角色的人是電台主持人,到了互聯網時代,論壇版主、知名博客都可以成為這樣的角色。2008年開始我就通過博客給全國大學生答疑解惑。三年前流行的是微博,我於是通過微博給全國大學生答疑解惑。

2012年,微信開始火爆;2012年8月18號微信推出公眾賬戶。微信一推出公眾賬戶,我就很自然地想到:能否把微信變成一個微樹洞?

仔細研究微信公眾平台的特點後,我發現微信的確比微博更適合承擔一個樹洞的功能。

首先,微信在大學生中普及率很高。通過微信,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對著手機吐槽。

中秋節前我在微信給他們唱了一首《董小姐》,結果一個晚上就引發了超過1500條回複,比較打擊我的回複是:大叔,用了你的歌聲做鬧鍾鈴聲,我們再也不用擔心起不了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