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三年的深秋裏,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
某州府城門突然大開,將軍率領馬隊疾馳而出,馬蹄聲驟響在城外官道。
離城二十裏的山下村莊,依山而息,采石工匠們勞累一天了,都在呼呼大睡。隻有橫陳屋外的那些石頭,比他們更清醒。
從山腳行到山腰處,那裏住了二十餘戶人家,也大都以采石為業。此時早已熄了燈火,酣然夢鄉。由此再盤繞上行,則還錯落地搭建著三五座茅屋。其中位於最高處的茅屋則隻有一座,那裏再向上盤山三匝,就可以觸及山之巔峰了。
現在那間茅屋裏頭,還透出來燈光,而且還有琴聲。
琴聲峭拔峻急,仿佛軍士進入疆場,隻覺鍾罄鳴耳,號角相聞,一片殺伐之聲,驚心動魄。
恍若行於波峰漩渦上的一葉小舟,又像是一千隻小鹿疾馳在原野……
突聞裂帛之音,樂曲在最高音處,停了下來。
琴音猶繞梁不去,一聲歎息,卻飛進琴音的餘響。
隨即,這位歎息著的青年男子,脫下采石穿的土布衫,換上銀色戰袍,在牆角取出一把渾鐵槍,走出屋子。
此人姓王名酬,字敬民,是永樂帝方臘的重臣尚書王寅的獨子。
風還在吹,他身上的白袍,那開放的衣襟,在風中飛揚。他手執鐵槍昂立在屋前,仰觀雲天,心胸激蕩。
天地漆黑呀!到而今,還是昏君奸臣的天下!永樂啊永樂,你為何如此早夭!啊!你不是想帶天下草民奔向快樂嗎?
血淚翻湧之時,他身子一縱,早已到了屋外的那片開闊地,隨即呼呼呼,刷刷刷,耍起了手中鐵槍。
他使的是王家槍法,這套槍法代代相傳,據說其先祖便是前朝後粱名將王鐵槍王彥章。傳到父親王寅這一代,因更喜習文,不專意於槍法上,卻不料文武皆通,槍法更勝前輩。兒子王敬民,繼承了父親的天資悟性,絕對是文武雙全的人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但是他的槍的迎擊的八麵,朦朦朧朧,影影綽綽,總是閃不開一個女子的倩影。
他仿佛聽到了她的聲音:
“王公子,我仇人的頭顱,帶回來了麼?”
“公主,我……你能聽我解釋嗎?”
“不必了!既然沒帶來,公子請便!”
“武鬆在六和寺!”
“好啊,既然找到他了,為何不殺了他?難道是你殺不了他?”
“我為何殺不了他?就算他是雙臂,也能勝他。何況他是獨臂!可是他已經在六和寺出家了!”
“出家就不該殺嗎?父仇不共戴天!君仇更不共戴天!是他擒了父皇!要不是他,父皇也不會死,而且是那樣地慘死啊!你說要對我好,你說要娶我,為何不殺了他,將他碎屍萬段呢?”
“公子,你的血性都哪裏去了呀?我父皇的血,你爹的血,明教兄弟的血,就這樣白流了嗎?梁山賊宼,就不應該全殺光嗎?”
她的話在風裏無法散去,像一團霧,一團麻,老是在他的槍頭,繞著,繞著……
他更在其中看到了一個男人渾身是血。
爹……
觸目驚心的那一幕,豹子頭林衝衝馬而至,長槍起處……父親中槍落馬……
他眼前一暗……
他突然縱身而起,暴喝道,“破林家槍!”
“殺林衝!殺林衝!殺林衝!”
他一下子刺出二十四槍。
這連珠槍法是王家鐵槍的精髓,本來是一十八式。這後麵六招,是他的自創。因為先祖所用鐵槍是一雙,並非單槍。所以他認為單槍十八招,不足以盡顯鐵槍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