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的個人讀書習慣,僅供參考。
第一,一年到底讀多少本書?
我最近幾年大概每年讀書、讀雜誌100—150本,屬於讀書比較勤的人,另外我偏好讀紙質書,電子書一般是因為沒有紙質版本才去讀。
我好奇心特別旺盛,好多書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大部分書是買回來草草瀏覽一遍,讓自己對某個領域有個了解。當然,也許有些領域將來就變成了我的一個研究興趣點。
第二,讀書是不是開卷有益?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與其講開卷有益的大道理,不如承認人都有想一步到位讀好書的心理。
由於現在出書門檻低,沒有足夠幹貨的書的確太多,開卷不像古時候那麼容易做到本本有益。在信息泛濫的時代,開卷往往讓你湮沒在信息的海洋裏。
我覺得大部分人一個月讀兩本書是需要的,但不要刻意去攀比數量。
第三,哪些書是經典書籍?
很多人希望我推薦一份經典書單,這讓人很為難。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喜歡的你不喜歡很正常。
自己花一點時間選書是很值得的。因為這個過程你不但學會了各種搜索技能,了解各種資源,識別各種書托,甚至因為評論認識了一些書友,更重要的是你為自己的需要獨立做出判斷、做出選擇。好的選擇可以讓人開心,壞的選擇也會讓人總結教訓,爭取下一次選書更好就好。
經典書籍也要分類,就好像教育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的經典書籍,每個人都可以看;專業教育部分書籍受眾麵就小得多;而文學類因為有細分品種,不同的人口味不同。
所以與其問別人哪些書是經典書籍,不如先問問自己想看哪一類的書?
如果想了解我讀過的書,可以去豆瓣關注我,我的豆瓣名叫“秋葉”。
第四,別人推薦的經典書籍我看不懂看不進去怎麼辦?
有的朋友來信說對哲學類的書籍不怎麼感興趣,怎麼也看不懂,看不下去。名著也是,感覺有點生澀,無奈。
其實,別人的經驗未必適合你。如果你發現讀不進去,又不是專業必修書,可以不強求去讀。成長並非隻有一條路。
有時候讀大部頭的書有點累,不妨從這些書的漫畫解讀版開始,像哲學書,能耐心看下去的人不多。很多事情要先入門才行,有了興趣你自然會主動探索更多知識。
第五,哪裏有那麼多時間讀那麼多書?
對於不愛讀書的人,你可以把這個問題換成“你哪裏有那麼多時間打遊戲、打麻將、談戀愛、逛淘寶、做頭發……”
你喜歡的事情自然會付出最多的時間。
如果早早培養了閱讀的習慣,讀書便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不需要刻意去安排,書隨時隨手就可以讀。
我出差旅途一定會帶書,床頭一定會放書,家裏一定會不斷添置書櫃。如果你的生活環境裏到處都是書,你就會慢慢愛上讀書。
所以,為了逼自己養成愛上讀書的習慣,不妨咬咬牙花費點銀子一口氣買上100本書,這筆投資肯定值。
第六,讀一本書需要多長時間?速讀好還是精讀好?
問看書速度的人是個糊塗人,我看《高等數學》能快麼?我還會告訴你,我一看英語書馬上就會睡死過去麼?
沒有“營養”的書,有時候我半個小時就可以翻完,因為裏麵大都是自己知道的內容。有“營養”的書,我會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爭取慢讀,一次讀到位,以後需要時再翻。如果沒有時間,我選擇速讀,或者挑選精彩的讀。
好書一定要精讀,你專注研究的某個方向一定要做重點閱讀。
第七,如何做讀書筆記?
大部分書我不用做讀書筆記,因為沒有什麼必要,幾句話就可以把這本書的核心提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