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創業資本融資:軟件企業的“孵化器”
創業資本是由專業人士管理的基金,用於新建的高速成長和極具發展潛力企業的股權投資。追求項目的高成長性與高盈利性是創業資本的本性。創業資本可細分為風險資本與產業資本。目前,我國的軟件企業真正通過風險投資成長起來的並不多,他們更多的是借助產業投資基金。在我國,得到正規風險投資的軟件企業還是少數,大部分用的是天使基金,占70%左右。而國發18號文件中關於成立風險投資基金的政策至今還沒有落實。
比較而言,風險資本看重的是資本的直接增值潛力,而產業資本看重的是投資的項目與原產業的整合所帶來的增值潛力。在承受可能遭受較大損失的情況下,風險資本在所投資對象處於成長期或成熟期(一般在成熟期)時,通過上市等股權轉讓方式收回投資,取得高額回報。與風險資本不同的是,產業資本投資的對象一般通過產業整合的方式消化、吸收,變成企業發展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目前擁有前景良好的核心技術、科研成果或自主知識產權並擁有穩定管理團隊的中小企業是爭取該項融資的主要客戶。
(三)上市融資:軟件企業的“加速器”
2001年可謂是中國軟件企業的“上市年”,如用友在主板市場掛牌,金蝶在香港創業板上市,創智買殼上市等。而諸如金山、瑞星等多家軟件公司也正在醞釀上市。種種跡象表明,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下,中國5000多家軟件企業正出現分化。目前已經形成了以用友、金蝶、托普、東軟、中軟、創智等為代表的第一集團軍,而金山、金洪恩等公司則形成了第二梯隊,也正在試圖通過上市來擺脫企業自身發展道路中的“資金瓶頸”。軟件企業直接上市的難度較大。一方麵,我國軟件企業規模較小,銷售規模和利潤水平很難達到股票發行的標準;另一方麵,過去股票發行主要是麵向國有企業,民營的軟件公司很難拿到指標。基於這些原因,軟件企業通過借殼上市成為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大熱點。截至目前為止,在滬深兩市共有8家軟件企業實現了直接或借殼上市。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和二板市場全球性萎縮,上市融資之路對大多數企業仍崎嶇漫長。
(四)銀行貸款:可遇而不可求
商業銀行的理想貸款對象是經營穩健、財務風險較低的企業,而軟件企業尤其是處於創業階段的高科技企業承擔的風險極大,銀行貸款的收益隻是固定的利息。在風險和收益不對稱的情況下,除非創始股東有足夠的資產作為抵押,否則創業軟件企業很難獲得銀行貸款。目前成立的貸款擔保公司雖能為貸款企業進行擔保,但其門檻也不是中小軟件企業所能企及的。
(五)並購融資:為軟件企業“輸血”
和其他融資形式不同,並購融資必須以融資企業自身的經營權或其他權利為籌碼來換取其生存和發展所急需的資金,而對於並購方來說,則可以借此提升其核心競爭力。用友並購華表軟件,與瑞典IFS合作;金蝶並購開思ERP,注資新亞賽邦……這些都是軟件行業加快重組和兼並,大企業“提速”發展的明顯標誌。但融資方注入新的資金血液之後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如果不能和並購方有機融合,就會出現“排斥效應”。除了企業產權可以融資外,科技成果也可以通過轉讓全部或部分所有權而獲得資金。在其他融資渠道緊張的情況下,以出讓股權的方式獲得資金將成為企業融資,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
三、產權交易所
(一)我國產權交易所發展曆程
產權交易市場作為中國改革過程中的特殊產物,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我國第一次股份製改革的高潮時期,後出於防範金融風險、整頓金融秩序的部署,很多交易所都關閉或停業了,隻有上海、深圳等少數產權交易所尚在正常開展活動。我國產權交易市場的產生原因和發展過程,主要在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資金配置方式發生了變化,一方麵,市場化的融資機會開始替代財政分配的主渠道,與此同時,由於隻有滬深兩個交易所,遠遠不能滿足廣大企業從資本市場融資的需要,從而為產權交易市場提供了生存發展空間。近年來大規模的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更加提出了產權交易市場發展的需要。
目前各地方政府對產權交易所的建設熱情十分高漲,地區和市級以上的交易所達50多家,比較有特色的有上海、深圳、成都、武漢、鄭州和樂山。為防止交易所過多和不規範,國家計委有建立全國聯網的產權交易所的想法。
(二)產權交易所的作用
(1)股份製經濟的發展,需要產權交易所作為主二板市場的有力補充,從而形成資本市場多層次的融資結構,尤其使軟件等科技創新企業有一個順暢的融資窗口。
(2)國有企業改革、結構調整、國有經濟退出競爭性領域,為產權交易市場注入了新的市場需求。其中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接受債轉股項目後迫切需要尋求退出機製,顯然,主板市場不能滿足這一要求,產權交易市場自然成為關注的對象。
(3)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產業化和融資要求,為產權交易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國產業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浪潮中,許多成果需要尋找創業資金,為了使風險投資與科技成果結合起來,技術成果與企業產權交易與融資功能相結合,迫切需要產權交易所的幫助。其中風險投資公司的迅速發展從而對進入和退出機製的迫切要求,也使它們把目光瞄向了產權交易市場。事實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要求和產權交易市場的成立,已經促使人們對產權交易市場重新認識,但風險投資使這個問題的迫切性更加突出起來。風險投資和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從兩個不同的渠道不約而同把關注的目光瞄向產權交易市場,使恢複產權交易市場的市場需求躍然紙上。
綜上所述,產權交易所在產業發展與資本市場之間架起了一座相互融通的橋梁,特別是在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瓶頸問題發揮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體製和運作模式
1.體製上以2000年為界呈現兩種不同的運行模式
2000年以前,交易所大都為具有行政色彩的、政府主導性的體製,一般都定位於不以盈利為目的、政府出資的、國有性質的、事業法人體製。2000年之後,主要以新成立的產權交易所為代表,以及上海產權交易所的轉型,正在形成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逐步建立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和自我監管的新體製。顯然後者體現了政府職能的轉變並順應了市場化運營的需求,是今後交易所運行模式的發展方向。
2.各地交易所一般都采取了會員製度或交易商席位製度
會員製度有利於交易所的正規化發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運營形式。但該製度也有兩個弊端,一是增加了市場的交易成本,二是產權交易雙方不能直接進入產權交易中心,而必須委托經紀人進行交易,容易增加會員內部自我成交的比率,形成類似股票市場的企業炒作之風,減少交易所的交易資源,不利於增加交易所的成交量。建議會員製度可從自營商考試建立,對於經紀商可在交易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實施。
3.基本業務
由於交易所業務集中有利於發揮資源市場化配置的優勢和降低多個交易所的運營成本,因此交易所成為綜合性中介機構的趨勢已被市場驗證是正確的發展方向。交易所業務一般包括企業產權和技術成果轉讓、股份製改造、債務重組、知識產權、戰略聯盟、顧問谘詢、資產評估、交流展示推介、技術鑒定、掛牌、拍賣、產權糾紛調解、股權登記托管、信息服務和法律、會計等配套服務等。每個交易所的業務範圍與執行方式、組織結構不完全一樣,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環境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