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2002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工作概況(一)(1 / 1)

馬林

2002年,是國內外形勢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也是“十五”科技發展規劃實施的關鍵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北京市科委與科技界密切合作,緊緊圍繞“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工作主線,振奮精神,團結協作,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使科學技術成為推動首都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導力量。

一年來,北京市科委主要在如下方麵開展科技工作。

一、2002年工作回顧

(一)建設首都區域創新體係,提高地區持續創新能力

構建首都區域創新體係,是北京市發揮首都科技優勢,整合地區資源,推進科技事業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按照預定目標,首先要建好首都創業孵化體係和首都經濟創新服務體係。

經過三年的大力推進,首都創業孵化體係框架已初步形成並逐步完善。全市孵化器總數已達54家,數量超過全國總數的15%,孵化麵積達55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150多家,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畢業企業近200家。截止目前,全市累積投入孵化器建設資金15億元,其中政府投入0.6億元,吸引社會各類資金投入14.4億元,推進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一支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服務意識和團隊精神的孵化器管理隊伍正在茁壯成長,他們不但懂技術、懂管理而且有強烈的創新欲望,為孵化器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孵化器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內部機製不斷完善,可以提供物業管理、信息谘詢、交流會展、投融資、市場開拓和國際合作等多領域、多層次的服務。孵化體係已經成為向社會輸送成功企業和項目的重要源泉。

在建設首都經濟創新服務體係方麵,進一步提高了服務意識,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想,向中央在京單位全麵開放科技計劃和項目,在進一步落實北京市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簽署的科技合作協議的基礎上,今年又與中國工程院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簽署了全麵合作協議。與此同時,鼓勵國內企業與國際著名跨國公司建立合作和互動關係,將國際資源引入北京科技領域。相繼建立了北京科技條件市場、中關村技術產權交易所等機構,加強了行業協會的規範化建設。近年來相繼成立的北京科技谘詢業協會、北京創業投資協會、北京創業孵育協會等創新服務行業組織,已經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影響,確立了其在行業管理中的地位。許多協會采取資質認證,信譽評估等措施,逐步承擔起規範行業行為,加強行業自律的職責,引導科技中介機構的運作向市場化和規範化的方向發展。專業化服務體係也有很大發展,截止目前,以促進成果產業化為主營業務的專業服務機構——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已有50多家。一些以領域服務為切入點的專業服務機構,如科技人才服務中心、工業設計中心、農村服務中心等紛紛湧現,成為一支重要的服務力量。實現政府一站式辦公、為企業提供谘詢審批一條龍服務的場所已陸續在18個城區縣建成。朝陽區投資服務大廳運行一年來,以其“一站式+網絡化”的先進服務方式,為1萬5千人次和7萬7千申請事項提供了服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科研條件服務、高級人才開發培訓服務、中小企業生產力促進服務、朝陽商務區創新服務和技術交易服務等五個服務示範工程的組織實施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為繼續完善首都創新服務體係,今年,北京市科委本著“整合資源,做大做強”的原則,對北京市技術創新與生產力促進中心進行了整體性的改造,將北京工業設計中心、北京人才交流中心、北京市科學儀器裝備協作中心等並入,組建成新的生產力促進中心,形成了包括人力資源部、工業設計部、先進技術製造部、企業服務部和國際合作部等在內的工作架構,並對中心的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進行了重新設計。這種將科研院所和服務中心重組轉製為生產力促進中心的做法,不但有效地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整體素質,而且實現了中心的低成本擴張。重新組合以後,生產力促進中心已經能為企業提供工業設計、發展谘詢、共性技術推廣、典範借鑒、人才培訓等各項服務。目前生產力促進中心正在著手建立生產力促進服務體係,以現代化、國際化、法製化為主線,向著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的方向發展,生產力促進中心必將成為架設在科技與經濟間的穩定橋梁。首都區域創新體係在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正在顯示對首都經濟的強大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