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伯元
2000年是世紀交替之年,也是實施“九五”計劃關鍵的最後一年。一年來,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科委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市委八屆六次全會和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的精神,按照年初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和部署,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努力推進兩個轉變,振奮精神,開拓創新,為首都經濟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一、2000年科技工作的簡要回顧
(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科技園區建設進展順利
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2000年,全市高新技術總產值達到867億元,同比增長41.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13.5億元,同比增長29%;實現利稅81.3億元,同比增長59.6%。2000年,中關村科技園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540億元,同比增長46.9%;實現增加值326億元,同比增長44.2%;工業總產值(現價)915.4億元,同比增長40.4%;上繳稅費61.7億元,同比增長51.2%;出口創彙19.4億美元,同比增長100%。主要經濟指標仍然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比率。
繼1996年北京高新技術產業首次進軍廣州秋交會取得突破後,在今年“深圳第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和“2000中國南京高新技術成果展示交易會”上,北京高科技展團再創佳績。其中在深圳高交會上簽署項目66項,成交金額8.2億元;在南京高交會上,達成交易意向84項,意向交易額4.2億元。北京展團推出的“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和“中關村科技園區”成為高交會的兩大亮點,向世人展示了北京作為21世紀中國科技創新基地的宏偉發展藍圖。
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進展順利。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和積極組織下,“一路、一城、一園、一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加緊進行,一批重大建設項目已完成工程方案設計和麵向社會的公開招標,並相繼開始啟動。作為園區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之一的中關村軟件園建設性詳細規劃設計方案已完成向國內外公開招標。中關村中心區商貿中心建設也開始啟動。一係列的公開招標活動使中關村園區建設按照國際慣例,逐步走上國際化、法製化和規範化的軌道。備受關注的《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正在加緊製定,有望年內頒布實施。
中關村科技園區作為新興的世界級研發創業基地,已經表現出強大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成為創新創業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為了逐步建立和完善中關村的金融市場,中關村創立和堅持了銀企推介會製度,並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北京科技園風險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關村科技擔保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簽署了“聯合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框架協議”。北京市商業銀行與北京科技園區建設服務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銀企全麵合作協議,就中關村西區、軟件園、西二旗一級土地開發,簽定了授信額度為20億元人民幣的全麵合作協議及首期發放2億元的貸款合作。這些舉措使中關村金融支撐體係的功能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
中關村的建設與發展引起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2000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鐵映、新加坡總理吳作棟以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老領導、中央黨校省部級領導幹部班等代表團先後到科技園區進行考察。10月,市委書記賈慶林同誌率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到海澱園區視察工作,先後察看了北城、萬泉公園、中關村西區拆遷工程和海澱科技園數字園區。賈慶林同誌高度評價了園區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勉勵園區工作者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八屆六次全會精神,以製度創新、體製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海澱區和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建設與發展。這種廣泛性的社會交流與指導,不但有利於中關村汲取國內外建設科技園區的先進經驗,而且使中關村園區建設的理論、實踐和方法得以輻射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