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攻克綱茨狹道(1 / 3)

自從蘭斯軍隊進入阿加拉高地後,便一直馬不停蹄地前行。他們有時快,有時慢,但卻從未停歇,也不知是什麼樣的信念賜予了他們如此驚人的力量。在不知疲倦地趕了十幾個小時的路程後,他們最終如願在傍晚時分抵達了多爾莫,並在距綱茨狹道十幾公裏的地方停歇了下來。

多爾莫北起於夏河高原,向南則延伸至綱茨狹道附近。這片綱比亞東南端的廣袤土地一直以其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而為人所熟知,也為人所不解。它從北向南,地勢逐漸降低。但令人費解的卻是,這裏的土壤異常堅硬。絕大部分地區都被裸露的岩石與幹涸的沙土覆蓋,隻有大約百分之二十的土地上長有一些稀鬆的植被,而這些地區又大都集中在了多爾莫沿海地區,所以多爾莫的內陸幾乎就是一片荒原。但更令人稱奇的是,這片荒原上並非一無所有,而是矗立著眾多的石山。它們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其中以坐落在綱茨狹道上的多洛爾石山規模最大,形勢也最為險峻。

關於這裏的怪現象,在人類的世界中曾經流傳著一個這樣的傳說:在遠古時代,多爾莫本是一片十分茂密的森林,廣袤的土地上曾遍布一種名叫“葉維”的高大樹木,它不僅高聳入雲,枝繁葉茂,而且四季常青。而這種樹木在精靈們的傳說中則被看做是象征神族的聖樹。這片森林曾吸引了眾多的生靈,並被認為是生命的伊甸園!但是後來,這裏生機勃勃的繁盛景象卻引起了太陽神艾瑞斯(伯蘭頓人傳說中的神)的妒忌,於是他在多爾莫的上空施加了魔法,讓這裏常年都處於高溫與暴曬中。從此以後,強光開始日夜不間斷地照耀這裏,珍貴的水分被無情地奪走,溫暖的氣候被炎熱與酷曬代替,沒過多久,葉維樹開始慢慢消逝,各種生靈也就此絕跡,僅僅一百年後,鬱鬱蔥蔥的森林便徹底從這片大地上消失了,甚至沒有留下一點綠色的痕跡,隻剩漫漫沙土還在撫慰著這裏蒼白的淒涼。而就在最後一棵植物從這片大地上消失後僅僅第二天,便有數百座石山突然從沙土中冒出來,就像是多爾莫被戳起的憤怒脊梁一般破土而出!而且每一座石山上竟都出現了至少一個類似太陽形狀的熾焰標記。據說,這是多爾莫之遠古主宰神對太陽神艾瑞斯這種殘忍掠奪生命行為所表達的憤怒與反抗,抑或是一種報複!盡管這隻出自於傳說,但在現實中的多爾莫石山上卻的確可以發現非常相似的圖案,而這也更增添了多爾莫地區的神秘色彩!這些石山熾焰並非僅僅是種擺設,它們帶著主宰神的憤怒開始瘋狂地吸收太陽的熱量,使多爾莫最終變成了炎沙與火海的天地,淪為了任何生命都不敢靠近的死亡之地!這種情況持續了將近一千年後,艾瑞斯終於感到了一絲悔恨,為了平息多爾莫之神的怒火,艾瑞斯解除了籠罩在多爾莫上空的魔法,使得多爾莫的溫度重新回到了適合生命生存時的水平。但他卻沒有辦法將生命歸還給多爾莫,於是他請求了海神阿蘇娜(伯蘭頓神話中的又一位神,主宰海洋),但他又不希望多爾莫徹底回到從前的繁盛景象。於是,無奈的阿蘇娜隻好將海風吹到多爾莫的沿岸地區,隻為那裏帶去水分和生命,所以最後就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局麵。雖然聽上去似乎合情合理,但對於真正的原因卻是無人得知。即便是古老的精靈,也隻是在其傳唱的歌謠中還殘留有一些隻言片語的傳說。

作為多爾莫最為險峻的石山,多洛爾石山一直都被認為是絕佳的軍事要塞。事實上,在伯蘭頓與蘭斯戰事最為頻繁的年代,它的確為伯蘭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石山大而險峻,又位於綱茨要道,所以伯蘭頓人一直都非常重視它。自從蘭斯出逃在外建立了帝國以來,他們就開始在那裏修築堅固的堡壘,並建造了大量的防禦工事,而且常年派重兵把守,最終將那裏打造成了易守難攻的“石山陣地”,也是伯蘭頓最為頑強的外圍屏障。它與伯蘭頓在多爾莫的又一要塞辛伯裏並稱為“多爾莫雙塔”(因為它們都建有高聳的哨塔)。而這也是一直以來蘭斯能夠打敗伯蘭頓卻始終無法越過綱茨狹道擴大勝果的原因。但是奇怪的是,就是這麼一個看似固不可摧而且極其重要的軍事要塞,在魔軍攻取是竟蹊蹺地隻剩一千多人的軍隊駐守,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殘!盡管這些老弱殘兵在麵對數倍於自己的敵人時作戰同樣勇敢,但由於實力太過懸殊,最終這座要塞還是無奈地在夜色中被魔軍吞沒了!甚至連烽火台還沒來得及點燃,哨騎還沒來得及報信。而這也是法比奧國王怎麼都無法想到的夢靨!事實上,他到現在還被蒙在鼓裏。

蘭斯軍隊在阿加拉高地的一片草地上休整了僅僅一個小時後便向石山陣地進發了。此時夕陽已落,夜色已至,黑夜成為了蘭斯軍隊完美的保護色。所以對於敵人的悄悄逼近,石山陣地上的魔軍並沒有一絲一毫的察覺。在相安無事地又向前潛行了一段距離之後,蘭斯軍隊被迫在距石山陣地還有兩裏的一座山丘附近停了下來,因為從山丘到陣地之間是一片平坦的草地,那裏幾乎沒有任何可以用來掩飾行蹤的物體。如果他們再向前移動,他們便會完全暴露在廣闊的草地上。而在這麼近的距離之內沒有任何遮掩的前行無疑是愚蠢而又極其危險的,他們會像在光天化日之下緩步前行的羔羊一樣被輕而易舉地發現,然後在行進過程中遭受重創!即使有誰可以足夠幸運地通過這片草地,也很難留有餘力再去攻破這座堅固堡壘。

蓋倫已經仔細觀察過這裏的地勢,雖然朦朧夜色已將大地完全籠罩,但守護神畢竟擁有凡人難及的能力,他輕輕念動著咒語,好讓自己的視力依舊敏銳如同在白晝一般。

多洛爾石山東西寬約十公裏,西麵是參差不齊的險峻石峰,綿延不斷直達神秘海岸,東麵則是一個山勢較緩的巨大山坡,雖然也偶爾會有銳利的山峰如尖刀般突然冒出來鶴立雞群,但大多數的山峰還是比較低矮的,他們沉默地呈階梯型沿著向下的坡麵矗立。而石山陣地的堡壘正是建在這山坡一角。不得不說,當時伯蘭頓人的智慧與工藝確實都堪稱偉大。他們依山而建,幾乎借助了這裏的每一座山峰與每一塊巨岩。

在山坡的頂端是一座高聳的哨塔,名為“賽瑟斯塔”,據說這是為了紀念一位曾在此地英勇戰死的伯蘭頓英雄賽瑟斯。但又因為塔身通體都是由灰色岩石構築而成的,所以人們又稱之為“灰塔”。在灰塔的頂部有一個圓形平台,平台周圍是五根排列均勻且向內傾斜的尖形立柱。這個圓形平台本來是放哨時所用的,但是現在魔軍卻在上麵放置了一顆黑晶石。這是魔王故意放在此處的,它在白天貪婪地吸收太陽的能量,到了晚上則轉化為黑暗的力量釋放出去。在十餘裏範圍內的魔族士兵一到夜晚便會感知到這股力量的存在,並會在悄無聲息中接受這黑暗力量的恩賜從而變得更加強大!

在哨塔旁邊的側峰上躺著的是一座沉寂已久的烽火台,熊熊火焰已經很久沒有在多洛爾烽火台上燃燒了。在魔軍與伯蘭頓守軍激戰時,曾有伯蘭頓守軍試圖點燃烽火,但隻可惜,還沒等他們拿穩手中的火把,便已葬身在了魔軍黑色的箭雨之下!在山坡自頂而下的每座山峰上,伯蘭頓人都建有大小不等的圓形碉堡,但本該是王國士兵站立的地方,此刻卻閃動著黑色的魔影!山上的每一座碉堡之間都用堅固的城牆相連,城牆上有軍士巡邏把守。但蓋倫卻看不清敵方的具體人數,隻感覺有一條黑色的長蛇攀附在城牆之上,讓人感到一陣壓抑。在城牆後的山壁隱秘處有數百個山洞,洞口邊都有火光照亮。據說這些山洞每一個都可容納一百多人,其中有一些彼此相連並且可以通向石山的更深處。在那裏,伯蘭頓軍隊屯有足夠的糧草。如果按堡壘最大駐防人數七千人計算的話,這些糧草至少可以供給半年。

在石山的東坡腳下是一座高達數十尺的城牆,城牆由巨大的石塊堆砌而成。經過打磨的巨石被伯蘭頓的能工巧匠們嚴絲合縫地粘結在一起,光滑平整不留一點空隙。這些平滑的高牆極難攀沿,對於任何一支進攻的部隊來說,它都像陡峰一樣難以逾越。在山腳下還有一座龐大的白色巨岩,它就像是經過計算一樣位於城牆的正中央。不知是應該感慨這天然的奇景,還是應該讚歎巧匠們的鬼斧神工。它下窄上寬,而且高出兩邊的城牆許多,它就像一把從天而降的鋒利刀刃,不偏不倚正好嵌在了這裏!但你非但不會就此覺得突兀,反而感覺這鋒利的巨岩讓這座堡壘變得雄偉不少。巨岩的最頂端有一座碉堡,兩邊分別伸出一條向下延伸的階梯與城牆相接。高牆的東西兩側各有一道城門,但東麵的城門顯然要大很多,由於上次魔軍攻城曾撞壞過這座門,所以他們現在都釘上了鐵條加以補強!但好在門的損壞並不嚴重,否則就連魔軍自己都會後悔莫及的。不僅如此,巨大的門栓和鐵索也讓這座主城門看上去更加難以攻破。西麵的城門與之相比則要低矮許多,隻有七八尺之高,蓋倫猜想,它很有可能是專為運送物資而被建的城底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