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旅遊、心情(2)(1 / 3)

也可以說,“青春18”車票的“福音”不僅是體現在價格上,還體現了旅遊的真正精髓。旅遊講究心隨意到,追求的是一種心靈上的自由和放鬆。但是,不知何時,為旅遊而旅遊卻成為了一種社會常態。遊客被那些世界文化遺產、著名景點的名所束縛,擠著人潮大流,看個稀裏糊塗的大概,往往內心所獲甚少。“青春18”車票的珍貴之處在於其旅遊的隨意性上。經過“熱海”時,見其廣闊澄清的碧浪,便可以下車在海邊稍作停留;經過“千年古都”京都時,可以下車行走在散發著曆史古香的青石板街道;經過九州的無名小站時,也可以出站轉悠一圈,嚐嚐地方小吃美味。“青春18”的旅行充滿一種隨意散漫,給緊張的精神做一個鬆綁,為紛繁的心靈注入一道“雞湯”。

還有,“青春18”之旅也是體驗日本“電車文化”之行。長期居住東京,人們已經習慣了東京電車中的沉默無語。一串串的車廂裏,看書、打盹兒、玩遊戲也成為電車中的通常之景。但是,日本的“電車文化”絕不僅限於此。九州穿行於山林之間的單節電車仍保持古風。在綠色中穿行,聽身穿製服上了年紀駕駛員的指令聲,乘坐這樣的電車仿佛有時空穿越感。坐上仍使用煤炭作為能源的觀光火車,古色古香的車廂內喝上一杯咖啡,悠閑享用便當,和對麵陌生的遊客也能閑扯天南地北。地方的“電車文化”與東京的“死板”相比顯得更有活力更讓人親近。通過電車之行,可以窺察普通日本國民的百態人生,且在無意之中自身也融入這“電車百景圖”。

中國自古有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日本鐵道公司推出“青春18”想必也是鼓勵年輕人、一般民眾多出行,在遊覽日本秀麗佳景時,可以對美對生活有新的感悟。“青春18”真是別出心裁的“人生教育”課程。旅行途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對仍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來說則更是一種磨煉和挑戰,會在時間的沉澱中化成一份寶貴財富。旅行途中和陌生人的交流溝通則是對個人社交能力的提升,更有可能會產生夢幻奇緣。

日本的“青春18”不老,從稚氣未脫的高中生至已白發如雪的老人在“青春18”之旅中都獲得自由的心,感受生活、感受美的心。

“日籍”楊貴妃

世人常說,“青史讀來總斷腸”。那日,我乘車前往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裏”的漫漫途中,悄悄地試著改了兩個字——“情史讀來亦斷腸”。是的,我在這樣想,那一份跨越鶴發與紅顏年齡的愛情,那一份超越倫理與道德的愛情、那一份穿越貴族與庶民的愛情,在紅塵滾滾的今天,已經猶如處女般地罕見了。

我在車中瞑目,任思緒飛揚。千百年前,那場兵荒馬亂過後,淚沾衣衫的老皇帝在返回京城的途中,一路尋找,結果是“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她呢,“梨花一枝春帶雨”,潛身乘船,密渡東瀛,憑借著“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信念苟存人世,日日隔海思故裏,刻刻情深念夫君。

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看見了白底藍字——“楊貴妃之裏”的路標。很多人都知道,“裏”這個漢字,在日語裏麵有村莊、娘家、故鄉三重意思。顯然,無論從哪重意思看,日本人都已經把楊貴妃視為了“自己人”了。或許,一位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大唐皇家女性最後落身油穀町,讓他們產生了一份疼惜之情。

“二尊院入口,楊貴妃之墓”。真的看見這幾個字,我的心又情不自禁地往下一沉。愛情與分離,常常是相伴相行的。當愛消失的時候,分離是一種解脫;當愛濃厚的時候,有一種痛苦叫分離。相愛的人,死後不能同地同穴,甚至不知死在何時葬在何處,這是多麼淒涼孤寂的人間悲劇。拾階而上,我這樣感慨著。

“二尊院”境內的楊貴妃塑像吸人眼球。在一碧如洗的晴空下,牡丹雲鬢雪膚花貌的楊玉環側首含笑,姿態與當年在華清池時全不相同。沒有那副“溫泉水滑洗凝脂”後的嬌態,臉上流露著一抹安詳。我想起2011年3月到陝西華清池前見到的那個熙熙攘攘的盛景,懷疑楊貴妃是不是已經“錯把他鄉當故鄉”?

知情人告訴我,作為“故鄉創生事業”,1993年6月,油穀町政府出資請中國西安美術學院用漢白玉專門雕塑了一座與馬嵬坡楊貴妃像相同大小的塑像,千裏迢迢運到日本。但是,這裏很少有遊客,人們不願意為這樣的“政績工程”捧場。因此,整個“二尊院”內空蕩無人,“楊貴妃開運護身符”也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