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強盛之路
回到國內,被朋友問得最多的問題大概是:國內問題那麼多,你為啥不留在國外?寫文章、博客多了,有時也會被批評者質問:既然德國那麼好,你幹嗎要回來?
無論是對好朋友還是批評者,我的回答都會出乎他們的意料:“德國太安靜了,我喜歡鬧點的地方,中國這樣的‘鬧’能讓人找到歸屬感。”仔細想來,這種歸屬感應該有相當多愛國的成分。是的,我不掩飾自己愛這個國家,盡管還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
談到愛國的話題,免不了經常會引起爭論,有人說:“愛國是無條件的,國家如同父母,哪怕經常被打罵,我也依然愛他們。”也有人認為,如果國家不愛我,我為何要愛國?前一種觀點有待商榷,因為國家畢竟不是父母。而後一種觀點就稍微有些偏激了,無論如何,國還是要愛的,因為這裏是你我共有的家園。
愛國的方向是想方設法讓它走向強盛,這點應該不會有較大的分歧。習近平主席所講的“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或許也是這個意思。
然而,愛國的方式就多種多樣了。農民辛勤耕耘,工人開動機器,教師講課傳授知識,這都是為國做貢獻,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愛國。
有一種愛國的方式則比較獨特,這就是批評。但是,這種愛國的方式比較危險,搞不好會被視為賣國賊,因為有人不能容忍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對國家提出批評。但是,諱疾忌醫不是愛國,恰恰相反,批評對國家更為有益。當然,在國外開立賬戶,偷偷把財產轉移到國外、為了一己私利把危險食品引進中國、砸本國同胞購買的外國車或國內生產的外國品牌汽車,更不是愛國,因為這樣隻會減少本國的財富,禍害同胞、產生“親痛仇快”的效果。
批評是容易的,但管理、建設國家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點我深有體會:即使在國家最小的單位——家庭,像我這樣擁有相當權威的人,往往有些事情都不能順心如意,而在工作單位就更困難了。有時甚至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都做不下去,首先你必須尊重上級領導的意圖,同時還要考慮其他職能部門的意見。所以,我對國家的管理者表示相當程度的理解,就連李克強總理都感慨,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
因此,愛國更好的方式是提出建設性的建議,為國家發展出謀劃策。有人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可以拿出自己的學識,直接表達自己獨特的想法,但對於我這樣知識尚不很豐厚的人來說,隻能采取“拿來主義”的辦法,盡力把國外先進的理念介紹到中國。由於我曾長期在德國留學、生活,所以介紹德國成了我必然的選擇。
經常閱讀我文章的讀者可能會留意到一個現象:我總是在說德國這樣好,那樣有優勢。也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難道德國就沒有缺點嗎?我的回答是,德國當然有很多缺點,但我們離德國差得很遠,還沒有批評的資格。其次,我寫德國的目的是向其學習,當然要以他人的成功經驗為主。其實,有關德國失敗的教訓也沒少介紹,比如對魏瑪共和國快速終結的分析、希特勒禍害德國的手段、問題的前因後果等。
為什麼德國如此值得我費這麼多筆墨來介紹呢?我的回答是,盡管二戰前的德國問題重重,但戰後建立的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是成功的典型,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聯邦德國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歸結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德國製定了一部取得全民最大共識的憲法(即《基本法》),它是各黨派充分協商、相互妥協的結果,同時吸取了魏瑪憲法過於理想化和完美化的教訓,以至於實施起來有相當的難度,容易造成“跳票”的惡果。這部新法盡可能去照顧現實並結合本國國情,充分考慮政治的可操作性,甚至隻是謙虛地稱為《基本法》,而不是叫“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憲法”。正因為《基本法》比較接地氣,也為各黨派、團體充分接受,得到全民的尊重,成了一部不折不扣的憲法。
第二,聯邦德國的政治體製較好地避免了魏瑪共和國政局動蕩的教訓,為此設定了兩個“安全閥”,其一是“政黨5%的門坎”,即任何一個政黨在選舉中必須達到5%以上的得票率才能進入議會,這樣就圓滿地解決了魏瑪共和國政黨林立、政府動輒解散的問題。這一點被其他國家所借鑒,成為國家政治穩定的關鍵。其二是“建設性不信任投票”。任何一個政黨在對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之前,必須事先與其他黨派達成一致,真正確保擁有充分的多數,否則就不能提出解散政府的議案。這樣做的好處是,原政府垮台後馬上能建立一個立即有效運作的新政府,不至於讓政府空懸、政治空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