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不老,是古老的話題。雖然自秦始皇求長生不老之藥至今幾千年,還沒有人能逃避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但翻開中華五千年史,能健康長壽的人物確實不少,這不能不歸功於中醫藥學術。
中醫之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的第一章《上古天真論篇第一》首先討論的就是“養生”的問題。長生是不可能的,如果注意“養生”可以使弱者壯,“度百歲乃去”而盡終其天年,是能做得到的。《黃帝內經》之後兩千多年,中醫藥學在這方麵的論述甚多,中醫養生之道已有幾千年的曆史,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值得宣揚與發展。“上工治未病”、“養生重於治病”的理念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法寶。
中醫養生包含了“防病重於治病”、“預防為主”的健康理念。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素問》即提到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將得了病才醫治的行為比喻為如同口渴了才鑿井、打鬥時才鑄武器一般,為時晚矣!因此,若想健康長壽,掌握防病的知識並身體力行之,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同時,養生亦是非常個體的行為,不但男性與女性、老年人與中年人、體壯與體弱,不同群體的人各不相同,而且同一人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其養生的要點亦有不同的講究。從針對病到針對人,這是中醫“天人合一”、個體化診療思想的體現。
從這個角度說,養生是指一個人的生命活動實現“形神統一”的過程,是人與自然的統一,即“天人合一”。
養生就是要統籌協調好“形、神”二者以及影響到二者的各種自然的、社會的因素之間的關係,協調好生活中的各個方麵,使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都達到很健康的狀態,從而獲得長壽。中醫學把它稱作“形神統一”、“陰平陽秘”。這些概括起來就是“未病先防”。
養生的另一個工作就是要“已病防變”,即在已經患上某種疾病的情況下,通過適當的方法和手段,來防止疾病進一步進展,乃至逆轉疾病的進程。
對於“健康”,不僅要講衛生,更要講養生,養生是積極的、主動的。
談到養生,“上工治未病”是我的指導思想,我認為“養生將重於治病”;同時,我還提倡實施“百歲工程”,希望能以“上工治未病”的思想來影響他人的養生觀,使世人達到長壽又健康的目的。
“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實際上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原話如下: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這些道理很樸實,但是現在很多人,包括不少醫生都缺乏這方麵的意識。病人非得等到有了疾病,甚至到了危重階段,才開始著急;醫生則自以為能治好急危重症,才是真正厲害的本事。仔細想想,現在患病率比較高的高血壓、糖尿病、頸椎病,哪一種是醫院可以徹底根治的?到了病重,進了醫院,有的人甚至進入了重症監護室,這時往往要花費大量的人、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