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奇談》的作者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問世的一百多年間,《化學奇談》已經被譯成多種文字,啟迪了無數兒童,使他們燃起對化學的興趣。1932年,顧均正先生將此書第一次譯為漢語,在當時,《化學奇談》成為許多人第一次了解化學的窗口,很多人因此喜歡上了化學,並立誌成為化學家,其中不乏中國近現代有名的化學等自然科學方麵的大家。

許多略微學過一點化學的人可能都還能記得化學元素周期表,很多初學化學的孩子也會被老師要求背誦元素周期表中常見的元素。然而,大部分人隻是機械地死記硬背,如果要求他說出某一種元素的特性,可能隻會啞口無言。我們理解的“化學”總是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遠,可能這門學科隻是因為考試需要才會去學習,或者是專門從事化學相關行業的人才會了解它。事實上,化學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法布爾意在通過平易近人的語言和淺顯易懂的實驗,讓人們對化學這一學科產生興趣,並從中受益。

本書的主人公是居住在鄉下的叔叔和他的兩個侄子。在本書開頭,我們可以看到保羅叔叔的擔憂,他希望讓兩個可愛的孩子能夠掌握一些實用的科學知識,而僅僅了解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他希望孩子們可以學會觀察、實驗。盡管村子裏的設備簡陋,保羅叔叔還是竭盡所能,讓孩子們從日常生活中就地取材,通過實驗培養他們對化學的興趣。他也沒有跟孩子們提“化學”這個詞,隻說要教他們一些有趣的實驗。因此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有趣的現象:紫羅蘭可以在一種液體中變成紅色,又可以在另一種液體中變成藍色,鐵在空氣中燃燒後變成另一種顏色,麻雀在氧氣中精力充沛地跳來跳去……通過這些簡單的實驗,保羅叔叔讓孩子們了解到以前他們不會注意到的科學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也可以欣喜地看到,在實驗中,兩個小主人公可以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他們也可以為保羅叔叔出謀劃策,並且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了解到實驗背後的知識。這一點正是保羅叔叔努力想要實現的。這也是法布爾寫這一本書的初衷,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像兩個小主人公一樣,開始積極思考,並且漸漸喜歡上這樣一門有趣的學科。

不得不說,法布爾是位睿智的哲人。我們沉迷於他的講述中,忽略了在我們眼中深奧晦澀的自然科學的難度。我們就好像在聽一位智慧大師娓娓道來,當不知不覺讀到末尾的時候還意猶未盡,並且恨不得馬上自己動手實驗,體驗主人公從化學中得到的樂趣。

今天我們重新編排出版《化學奇談》這本書,希望孩子們通過這本書喜歡自己動手實驗,喜歡化學。我們同時也希望更多的大朋友們可以在閑暇之餘聆聽法布爾這位哲人的教誨。我們希望讀者能從中受益,從趣味中得到知識。